??最近在家又将《崇祯实录》,《烈皇小识》,《明季北略》等明人写的历史书又看了一遍,越看越悲哀,觉得明末崇祯的路就是一条绝境,除非出现奇迹,任何人无法挽回,这也是明末的人对明朝灭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这种观点我2年前就有了,为什么呢?我会慢慢道来。
会思考的人就是不仅吸取别人的观点,而且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发现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随大众的思想。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曰: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乃竟以萑苻剧贼,遂至殒身!凡我士民,思及甲申三月之事,未有不痛心呕血,思与我先帝同日死之之为愈也。
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在《烈皇小识》中对这一段历史也充满感伤:烈皇昔由藩邸入继大统,毒雾迷空,荆棘满地,以孑身出入于刀锋剑铓之中,不动声色,巨奸立扫,真所谓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耶!仪鉴于殷,尽彻诸内奄,政事俱归于外庭,诚千载一时也。然而逆珰遗孽,但知力护残局,不复顾国家大计,即废籍诸公,亦阅历久而情面深,无复有赞皇魏公其人者。且也,长山以改敕获戾,而上疑大臣不足倚矣。未几,乌程以枚卜告讦,而上疑群臣不足信矣。次年,罪督以私款偾事,而上疑边臣不足任矣。举外廷皆不可恃,势不得不仍归于内,适又有借不测之恩威,伸具瞻之喜怒者,事权乃尽归于内而不可复收。嗟乎!赫赫师尹,颠倒豪杰者乃尔,即后先臣以讲筵荷蒙圣鉴,超拔政府,真有虚己以听之意。而两月揆地,一语招尤,致负圣明特达,无以报称。天乎人乎,岂气运使然乎?先臣罢而韩城、武陵辈进,虽圣主日见其忧勤,而群臣日流于党比,痼疾已成,不复可药矣。不肖于十七年中,备集烈皇行事,以志尧舜吾君之恩,又以志有君无臣之叹。集成巨帙数十册,可备一朝史料。因遭家难,同世藏书翰墨等项,误行寄托,遂不可问,致烈皇遗迹媺行,湮没不彰,当亦有志所共痛心疾首者也。年来屏迹深山间,有客相过从,询及旧事,尚有一二仿佛胸臆间。窃恐失此不传,后悔无及。又承同志或一人一事相示,因纂抄成册,名曰烈皇小识,共八卷。意四方君子,当有识其大者。虽所纂者十不得二三,然以备修史者之采择,亦未必无小助。迨至天不祚明,帝星告殒,守正不屈,宁以身殉,辄悲愤填膺,扼吭欲绝,涕泗滂沱,几执笔而不能下矣。
总之明人的回忆录中,对崇祯都充满了好感与敬意,与清朝人对末代皇帝傅仪的回忆有天壤之别,当时的人对崇祯的亡国都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为什么崇祯会亡国呢?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崇祯走上皇位是非常偶然的,在崇祯没即位之前,历史对他几乎没什么记载,他自己也没得这种野心,在匆匆忙忙的推上皇位后,他面临了这样的局面。
首先就是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文秉在《烈皇小识》中记载:天启二年九月,册封信王。七年二月,出就外邸,成婚,册妃周氏。熹庙病危,魏忠贤遣腹奄涂文辅迎上入宫。上时自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宫中物。是夜,秉烛独坐,见一奄携剑过,取之,留置几上,许给以赏。悯逻者欲以酒食,问左右何从取给,左右对:宜取之光禄,因传令旨遍犒之,欢声如雷。周后在外邸,祷卜无虚晷,亦虞入朝有他变也。
可见当时情况之险恶。
2、财政困难
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而黄仁宇也认为明帝国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末年各军皆欠饷了,其实别说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长期拖欠的,(详参见〈万历十五年〉)因此尽管明朝政府拖欠军饷是很恶劣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又是无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现象。理由很简单:朝廷没那么多钱。
3、烽烟四起
、西南有“奢安之乱”,崇祯动用了云贵川两广5省兵力,军费开支由四百余万,升至五百余万。先不算别的地方,单单是这一入一出,就拉出了至少两百万的差距!两年最低也有四百万!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崇祯用内帑金来作为调整国家财政的储备金2、陕西有王二等农民起义3、满族已占领东北10年,除了宁远小胜外,明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
4、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
整个官僚机构首先已经到了腐朽的边缘,积弊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财政上的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再填多少钱进去都没有用。在看《杨嗣昌集》中有这样一段,因为杨是户部新饷司的,因此他的上疏极具史料价值,他在一次驳回宣府镇要求加新饷的上疏中举了这个例子,凭记忆大概如下:
宣府额定兵员8万,每年额定的本色折色总计是一百一十八万两左右,可实际查验仅有3万人,结果拖了3个月的军饷,底下就闹了.
杨写道(大概意思):兵员不足十分之四,但是却拿着额定的军饷.拖欠的军饷与额定的军饷相比只差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按照实际这点兵员,饷根本就是发多了,哪还欠什么?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味批评崇祯不肯出内帑的观点,不要说我一直分析崇祯本身就没有,就是有,试问一个皇帝得知3万人的部队一直在领8万人的军饷,居然还说朝廷欠饷,非要皇帝出私房钱,他能同意吗?(这事虽然是天启年的事情,可到了崇祯年间,军镇还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是钱的问题么?这钱都上哪去了?
5、军队毫无战斗力。
在《烈皇小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插酋入犯大同,总兵梁家祯,闭门不出,任其杀掠。上召百官谕曰:『朝廷养士,费许多兵饷,一遇虏至,便束手坐视,只请兵饷』。上又曰:『插酋杀僇人民,满载而归,巡抚官不能防御,是功是罪?朕之封疆,止仗一喇嘛僧讲款,不令虏轻中国耶』?上又曰:『讲款整饬,着实整饬,难道中国就胜不得他』?上又曰:『今边疆失事,只参总兵等官,难道叙功不升,文官朦胧偏心,朕甚恶之』。后梁家祯辩疏至,上示阁臣。俱言:『大同失事甚伙,家祯拥兵坐视,岂能逃罪』?上曰:『督抚如何令千余兵马,便要去敌插酋十余万众?梁家祯既有罪,督抚作何事』?刘鸿训奏:『武臣在外提兵,文臣在内调度』。上曰:『文臣还当节制武臣,今督抚一向人马不行操练,平日虚冒,临敌张皇,以千余弱兵,抵十万插酋,卿等试思如何抵得』?鸿训奏:『皇上责备文臣极是,但自皇祖静摄以来,至先帝时,二三十年,边备废弛已久,一时猝难整顿』。上曰:而今何如』?钱龙锡等俱奏:『而今比前,大不相同』。上曰:『此俱是赞扬之词,尚未见行一实事,如何便见不同』?呜呼!有君无臣之概,上已显然于言外矣。
上文的意思是:蒙古一部叫插酋,进犯大同,总兵梁家祯,闭门不出,任其杀掠。崇祯招文武百官说:朝廷养这么多人,只晓得要钱,一遇到敌人进犯,就束手坐视,只晓得要钱。又说:蒙古人杀了这么多老百姓,满载而归,巡抚官不能防御,是功还是罪,我的边防,难道就靠一个喇嘛去议和?不是让敌国轻视中国人吗?又说:今天边疆失败,只追究武将的责任,而不追究文官,文官不公正偏心,我实在恶心。
后总兵梁家祯的奏疏到后,崇祯给大臣看,说:大同失事严重,梁家祯怎么能逃脱惩罚呢?又说:这些督抚等文官为什么要让一千人马去敌敌人十万人?总兵有罪,督抚就没有罪吗?内阁大臣刘鸿训为文官辩护,说:武将的责任是打仗,文官的责任是调度。崇祯不买帐,反驳道:文臣还应该节制武官,今天文官平时不操练人马,只知道虚冒军饷,临敌张皇,以千余弱兵,抵十万蒙古人,卿等试思如何抵得?
刘鸿训辩不赢,只好说:皇上责备得对,但从你的祖父开始,到你的哥哥,二三十年,边备废弛已久,一下难以整顿。皇帝问:如今怎么样?回答:比以前大不相同。但崇祯一针见血地说:就晓得说好听的,没见到做点实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是崇祯二年皇帝与大臣的一段对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几方面:1、崇祯朝的军备很差,但这是20-30年的积弊。2、文武不和,互相推委责任。3、崇祯很精明,非常了解情况,大臣无法瞒他。4、崇祯初年对军事上进行整顿,但不可能马上见效。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