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道行之”,确实是刘秀治理国家的一大特色。
还是在他建国之前出镇河北时,就首先清除苛政,理结冤狱,罢黜贪官,延揽人才,广施恩泽,取悦于民。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面临的是“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的残破局面。为此,他顺应民心,实行宽松的统治。
减轻赋税。为恢复被破坏了农村经济,建武六年(30),他就下令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他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笃、癃、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
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要求释放奴婢,禁止虐待和杀害奴婢,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这个政策针对积存已久的问题,在严重缺少劳力的情况下,免奴婢为庶民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诏书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尊重奴婢的人格,提高奴婢的地位,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停止武力。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体会息肩思乐的幸福;长期的动荡混战,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他当政的33年中,除了在建国初十几年时间外,他确实也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
强化皇权除了经济上的恢复,政治上的重建也是东汉政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他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并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
精简地方机构。建武六年(30)刘秀就下诏要精简机构、裁减吏员,诏令颁布的当年,就“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外他又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地区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设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郡国。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
废除地方兵权。刘秀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消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合理安置功臣。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周围都会聚集着一批一同创帝业打江山的功臣。开国皇帝与开国元勋之间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之或骄纵妄为,尾大不掉,甚至危及皇权;或心存疑惧,产生二心,甚至另立旗号。在这方面,西汉初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以致韩信发出“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慨,道尽了众多开国元勋的辛酸史。
刘秀是靠着血与火的激烈争战创立帝业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将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yǎn)、杜藏、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yáo)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等28人。
刘秀对这些功臣中有较高政治才能的,仍加重用,让他们参议国事。如邓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刘秀经常委以重任。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丰臣侯,食邑万户。建武四年(28)春,邓禹奉命率军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建武十三年(37),天下平定,邓禹被封为高密侯。
另一方面刘秀对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不授以实职实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优游享乐以尽天年。如马成,在刘秀征讨河北时,他弃官步行,追到满阳才赶上刘秀。他杀李宪,败隗嚣,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为平舒侯、扬武将军,最后被封为全椒侯。再如马武,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战斗中却每次都冲锋在前,勇猛无敌,屡立战功。刘秀称帝后,拜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刘秀有一次和功臣饮宴欢聚,他问道:“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邓禹首先说:“我年轻时汉代鸟篆文铜壶曾读书求学,可以做个郡文学博士。”刘秀认为邓禹太谦虚,就说:“你是世家子弟,品德志向都很高尚,何愁不做个掾功曹?”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马武则不假思索地说:“我有勇力有胆量,可以当个守尉,专管捉拿强盗。”刘秀听了,笑着对马武说:“你呀,只要不做贼,不被人逮住,能当上一个乡村里的亭长,那就很不错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秀与这些功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如此,刘秀仍只是奖功封侯,而不授予实际权力。
刘秀对这些功臣既督以洁身自爱,又与之其乐融融,难怪清初学者王夫之发出“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焉”的赞叹了!
限制外戚权力。西汉二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少通经史,对此非常熟悉,尤其后一次是他亲历目睹的。与对待功臣的态度相类,他对外戚也是十分谨慎的。
在建国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冯衍就是其中的一个。冯衍能诗善文,尤擅辞赋,颇得阴氏兄弟赏识,彼此多有来往,诸王也格外敬重他。刘秀鉴于西汉外戚交接宾客、扰乱朝政的教训,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皆依法治罪,重者处死,轻者贬官。冯衍也因此得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这样,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到他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太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