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几十年来,中西方的婚姻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初婚年龄上升、同居现象日益普遍、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未婚生育增加……这些变化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婚姻前景的热烈讨论。早在2004年,美国极负盛名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就专门刊发了一组有关“婚姻及其未来”的学术文章。其中,家庭社会学领域最有名的美国学者之一Andrew Cherlin的论文《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被广为引用。
在这篇论文里,作者谈到了美国婚姻的变迁。作者认为,美国婚姻经历了一系列的“去制度化”过程(deinstitutionalization),即规定夫妻行为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变弱。具体的例子包括同居的增加以及同性婚姻的出现。
为什么婚姻会经历去制度化的过程?作者认为,这和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婚姻意义的变化密切相关。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主要是制度化婚姻(an institution)。也就是说,通过婚姻而形成的家庭给人提供**和繁衍后代的合理场所。换句话说,婚外*行为、未婚生育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婚姻逐渐由一种制度化关系变成了一种基于相互陪伴的关系(a companionship)。夫妻双方应当是对方的朋友、恋人,而对伴侣这样的要求在以前的制度化婚姻里是几乎不存在的。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繁荣期,丈夫赚钱养家,妻子做全职家庭主妇是当时最主流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夫妻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包括他们孩子在内的核心家庭,而且他们对婚姻关系的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以及配偶是否扮演好了各自在婚姻中的“角色”、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如男人赚钱、女人顾家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陪伴式”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失去主导地位。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相应地,妻子和丈夫在婚姻中的“角色”和责任就变得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协商了。当人们开始评估他们对婚姻是否满意时,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自己是否在婚姻中有所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是否在婚姻中得以表达。这时,婚姻已经从“陪伴式”婚姻转变成“个人化”婚姻(individualized marriage)。个人化婚姻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即每个人应该发展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是仅仅为了伴侣而牺牲自己。同时个人化婚姻强调当遇到问题时,夫妻之间的沟通和坦白是必不可少的。
这几次婚姻意义的转变直接体现的是人们企图从婚姻中获取的东西发生了改变。现在人们较少关注自己是否扮演好了社会认可的角色(比如称职的父母或忠诚/有牺牲精神的配偶)。相反,人们希望获得的是个人的成长和深层次的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是通过坦诚相见的沟通以及与配偶分享内心的感受而达成的。因此,在婚姻去制度化的过程中,有关家庭和因为家庭而约束个人生活的社会规范逐渐变弱。相反,个人选择和自我成长是他们维系婚姻关系的主要目标。
这时,就有一个疑问了:人们到底为什么还要结婚?虽然美国目前的结婚率较20世纪中期有所下降,但一项近期的研究表明接近90%的美国人最终都会结婚。80%的年轻人都期待自己会结婚,并且这个比例一直保持稳定。那么到底为什么同居伴侣仍然倾向于选择结婚而不是一直同居呢?作者认为婚姻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可强制的信任(enforceable trust)。婚姻仍然要求夫妻双方有一个公开的对长期关系的承诺。而同居关系则仅仅需要伴侣之间私人的承诺,因此比较容易破裂。与此同时,虽然婚姻的实际意义(practice importance)减小了,但婚姻的象征意义(symbolic importance)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强了。婚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指标。人们通常只有在获得了稳定的职业、积累了一定的存款之后才选择结婚。人们的婚礼也越来越盛大,因为他们企图通过婚礼仪式、买房、购买其他家庭生活设备来向其他人证明他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有声望的、舒适的、稳定的生活状态。以前,人们是先成家后立业,但现在经济基础往往是婚姻的先决条件。现在,婚姻已经成了人们在人生发展巅峰时才会做出的选择。
亿博娱乐注册网站 耀世娱乐平台登录app下载安装作者提供了三种设想。第一,婚姻逐渐重新制度化,即变回20世纪中期的那种婚姻关系模式。但作者认为这样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二,婚姻维持现状,即婚姻仍然是去制度化的,但保持普遍,并且区别于其他的两*关系形式。但作者怀疑目前去制度化的婚姻模式在美国可能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这就导致了第三种可能性,婚姻逐渐消失,即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婚姻不是非常重要。究竟亿博娱乐注册网站 耀世娱乐平台登录app下载安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钱岳编译,靳永爱校对)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