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解体,虽然不比一个国家的解体,可是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原因也并非一目了然。鄙人没有那本事,以一篇文章,阐释家庭解体的根源。今仅就部分统计数据,谈点拙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离婚率攀升呈现夫妻年龄差距越小离婚率越高婚龄越短的规律。为此笔者还曾向从事民事法律工作的一些友人验证,得到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 这种规律的产生,并不能说明婚姻年龄差异大婚姻就一定稳定。因为国人婚嫁年龄取向一般是男大于或等于女。年龄上女大于男的婚姻一般不易被世俗所接受。过去虽曾有“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之说。可在当今时代,这些老黄历大多已经不被年轻人所接受。过去,国人婚嫁年龄取向是以相守一生为前提的。而今,国人的婚姻年龄取向,大多以当时的感受是从。至于能否相守一生,渐渐不再成为婚嫁选择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这或许是当今的年轻人更重婚姻质量;也或许是离婚率巨增,让年轻人不敢再寄希望于厮守时间;再或许年轻人贪婪地想通过“不同的组合”遍尝婚姻滋味,弥补父辈婚姻模式的缺憾。 新时代,女人不必再从一而终。在三十多年前那个倡导“劳动光荣”的时代,女人们大多都已经出门工作,这也为女人不至于被迫从一而终提供了客观条件。尽管,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致使国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企事业单位工会与妇联等职能部门对妇女们的“福利政策”大大缩小了这方面的差异。单身女人,除生理与心理需求外,往往比单身男人生活质量相对要高。加之那个桎梏人性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双重观念束缚下,女人们大多不敢显露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性需求。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一个“生活作风”问题可能把一个人彻底排斥在当时的“主流社会”之外。是官员的可能丢官,平民百姓可能丢掉工作,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 女人除非“生活作风”问题真的很“严重”,尚能“间接地”相对改善一下生活质量,但代价是要承受难以铭状的精神压力(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甚至污辱)。否则,正常的人性反应,反到成为个人的灾难。不说让你万劫不复吧,也至少令你成为被整个社会冷落的弃员。而男人要是遭遇这种“不幸”,那就只能破罐破摔,过上朝不保夕的日子,任你有千般本事也无用武之地,因为那是一个不允许个人出卖劳动力与技能的“公有制”时代。一旦沦落到此种境地,就得做“地下工作(不能大张旗鼓只能偷偷靠向个人出卖劳动力与技能谋生)”,所以那个年代,婚姻相对稳定。 “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夫妻之间谈不上什么感情,彼此依存而已。受生活环境与观念局限,全家老少聚居在一个狭小的陋室,在那个视*行为哪怕是正当的夫妻*行为为罪恶的时代,相当多的平民夫妻,在他们还正处壮年时就被剥夺了性权利。 记得当年有一个邻居,夫妻俩才三十五六岁,孩子还小,二人晚上行房事,没想到他们的女儿中途醒了。孩子所受的教育就是这种事是罪恶,做这种事的人都是坏人。所以孩子没有声响,紧闭着双眼装睡,夫妻二人也没有察觉。从此,女儿就不听父母的话了。伴着着孩子“遭遇”一次次父母“做坏事”,双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一次老师因为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要请家长。孩子坚决拒绝,说她父母都不是好人。阶级斗争弦崩得紧的老师立刻追问,孩子吞吞吐吐地讲出了实情。在那个人性扭曲的时代,这位老师把这件事当成新闻到处传播,结果那个小女孩的同学与邻里的孩子便开始追着她骂她爹妈“搞破鞋”。 孩子们太小,不懂得即使在那个时代,也只有与婚外异性发生*关系才被称为“搞破鞋”,可那个年代谁敢为这种事说句公道话,谁就可能被视为“一丘之貉”。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那个年轻妻子的单位,单位领导亦捕风捉影,严肃地找她谈了话,追问“实情”。妻子回家就与丈夫闹起没完,说都怨丈夫。不久他们女儿因为与追着骂她父母搞破鞋的同学打架,孩子的母亲被老师找到学校。那个年代,家长还是比较信任老师的,听说孩子打架,一般都会不由分说就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几巴掌,以示支持老师教育孩子。可幼小的孩子当着所有老师的面指责母亲,说不要母亲管,都怨“母亲不要脸”……。年轻的母亲从此崩溃,不久就在不明事理的同事与邻里的指指点点下进了精神病院。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死在精神病院。有传说是自杀,但没有得到证实。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