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旅途,回首寻望,脚下的路已弯弯曲曲地走过了二十余载。似很短暂,因为没什么“知觉”的就走过了这么长久。老天会不会因为这再给我“补偿”几个二十余载?我是渴望的,他是不舍的。 于是,我想我的人生中所剩的“二十余载”已经少了一个,还有几个,我是不知道的。 走过的路,弯弯曲曲得如同小孩子写出的稚嫩的字迹。我想,我对世间地认知就如同那小孩子对字地认知,都是局限于很小的一部分的。这一部分却又是沉醉在“自我”当中的。 人生总在漂泊中。真的很难安安稳稳的。 漂着漂着就漂到了暮年,就如那夕阳,一回首还剩什么呢?追求的可曾又追求到了?我想,应该等到暮年的时候才会有答案。但那时又会不会太迟?还有后悔的余地吗?但人的目光又不应放的太远,还要注意眼前的事物。 于是,人生开始有了漂泊。为了梦想,为了追求,为了生存。 漂泊,是有理想的,但也是无奈的。正因为他的一无所有。 但当漂泊后,又不知道该往哪儿“漂了”,漂着漂着就迷茫了。 修禅的常说“四大皆空”,炼丹的又说“清静无为”,教书的还言“宠辱不惊”;说法不同,其意大抵一样。——淡泊。就拿道家的“清静无为”说罢。 我不知别人的理解,我感觉我的似与大多数人不同,可能是我的文化程度太低。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他的意思:清,是“清澈”;静,是“平静”;无,自然是“没有”;为,这是一个多音字,我觉得他是“为了什么”的意思。这么理解,又正好贯穿《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后者“为”正是“做事”的意思,前者,我想大概就是“为了什么”的意思。 ——不为了什么,而什么都能做。或说,做事不是图什么才去做的。是啊!活着,不为什么而活,但又平平淡淡地什么都可以去做。这才是自由的人生吧!“宠辱不惊”。宠是何?辱是何?心中地感受罢了。倘若抛开这些心中地感受对思维地“侵扰”,是不是就是“宠辱不惊”了呢?是不是就是淡泊了呢? 我不知道。他们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只能凭着我地“瞎想”在我的脑海里“复原”他们的样子。我很渴望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与心灵间地碰撞,但我又怕我浑浊的心惊扰了他们。事实,我也不能。当我依旧用一颗浑浊的心以坐井观天之态来看他们的时候,我依然看不清他们,我永远也不知道“天”有多么的宽广无边。我只能随着那来来往往地白云不住地变换着心中地观点与猜测。我到底是糊涂了,但我也开了几分眼界。 淡泊。可以说是对一切事物都是淡淡的情感。曾学过范仲淹先生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震惊之余竟发现了前人开拓出的另一片“大世界”,时而神迷其中。 淡泊,跟漂泊有着紧密的关联。 漂泊是因为“没有”而去追逐,淡泊是“不再重视”的平淡。漂泊,是无奈的,淡泊,是无求的。 放下,舍得。 淡泊,是漂泊途中的明悟,亦是漂泊的结束。 既然最终的归途都是淡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漂泊呢?但古今社会,你若要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追名逐利,岂不坏人饭碗一般?又被人常言:骗子,虚伪。 于是乎,淡泊的依旧一个人清悠,漂泊的依旧一群人在追逐。 求佛的却不修禅。不得以骂完菩萨,又去拜佛。往往复复,佛都选择了无视。请神的也不炼丹。诸天神仙摆满家了,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买财神的依旧没什么收益,卖财神的反倒赚了个盆满钵满。 站在树底下,总想往上爬,爬上去还在抬头想着;掉下来了,才知道自己爬的太高了。但有机会一定还要往上爬。 都能放下,自己就是佛。别人以后就要来拜自己。我想,到那时一定会在那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刻,却在俯视他们。 人生,就是这。或许,社会的比较性还是局限在“上”、“下”。 想想,正如那太阳。朝气蓬勃地升起,接着是尽毕生之力地追逐与释放自身的能量,转而又是沉沉暮年的平淡。也像一个急着归家的游子,到了暮年,醉红了脸。 人们时常在讨论:如果夕阳没有暮年前的那段辉煌地历程,又会是怎样的?庸庸地一生?人们选择了效仿自然,为了体现价值、追求价值而开始了一段历程。 “年轻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最起码他是代代相传下来了。但什么才是“年轻有为”呢?个人有个人地认知与见解。有是英雄,有是学者,有是富人……大多与长辈的期望,与自己后天的见识有关。 漂泊最能体现的是现代。“北漂”是漂泊地旅途的首选。有人很快“漂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有人则是越漂越迷茫。茫茫旅途,不知该往哪漂了。 人人都羡慕敬仰陶渊明先生高深的境界与悠闲地生活,但人人都愿更忙碌些。《红楼梦》一书让多少人为之痴狂!遗憾感叹之时,又不禁想见识见识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奇才!但谁又愿像曹雪芹先生那样,用一段从天上掉到地上地经历来换取那只流传下的半部奇作? 这话听着好笑。 凡读过此奇书的,真可谓是一人一见解,一人一感受。书之后续,更多不可数,但多难得其要义。读者们也不建议为此书再添上更多的荣耀与光环,因为他的确是奇作,是当得起的。倘若抛开那些后来观者们加上的荣耀与光环,我们试试想象一下曹雪芹先生当年著此书之时地渴望与心情是怎样的?或许会更好地体会到书的本意吧! 当一个人经历那么多还有心情“指点江山、教化天下”的时候,那他无疑是一位志向广大的人。但我想曹雪芹先生不是。我不是说曹雪芹先生是没有志向的,我的意思是此书不是奔着“指点江山,教化天下”地思想去写的。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回忆录”。 一曲道不尽,红楼梦更深。 带着淡泊的“无为”。却又在渴求书中的人物能流传下去,这是作者的情结。 这是我的见解与感受。可笑的是,我连那半部的半部都没有读完,焉敢这里胡扯? 当,人生总在漂泊中,总是很无奈。 究竟是漂泊之后才去淡泊,靠岁月的力量改变心境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还是最早学着淡泊,彻底地融入大自然之中呢? 如果说,淡泊之后反而对一切事物能做的更好,会不会有人选择后者呢? 可能说,这好比叫太阳倒着转。但我们又怎么知道太阳不是在一直以“淡泊”看着这个世间,以及做他自己的事呢? 淡泊,是漂泊途中的明悟,亦是漂泊的结束。 我终究是又糊涂了。 《永盈游戏69066》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