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是生命的常态,因为人生的一切突破和改变,都是在逆境中进行的;生命的所有价值和意义,也都是在逆境中实现的。
每个人都像困在笼中的鸟,我们习惯在有限的空间,思考笼外无限的世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笼中,且浑然不知;有些人发现自己被困在了笼中,却无力挣脱它的束缚,以致渐渐适应了笼中的环境,并认定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走出身心的囹圄,获得了生活的大境界。
无论你的世界是小、是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因为世界是以表象的形式,印在每个人的思维意识里。所以我们既生活在真实的世界,又生活在表象的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洞穴中。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观点: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犹如囚徒,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他们的一生犹如在看皮影戏,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不能回头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时间长了,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世界。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并不因此而感到悲惨,更没有挣脱锁链的念头。一次,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炫目的亮光和洞中的一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他终于明白自己以前看到的不过是事物的影像而已。
他因突破而兴奋,因为新的发现让他的思维意识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同时也让他开始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他不顾刺目的疼痛,走向洞口。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时,再次眼花缭乱。后来,他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现实中,人们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思维习惯处理身边的事情吗?
有一个实验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实验人员将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并让瓶底朝着明亮的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撞击着瓶底,想在那里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死;而苍蝇却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就从另一端的瓶颈逃出了玻璃瓶。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蜜蜂的头脑中,出口就应该在有光亮的地方,所以它根本就不会看瓶口在哪里,思维习惯给它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让它不断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如此呢!我们习惯固守在自己认可的思维习惯中。无论这种习惯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什么影响,都很难使其动摇。
不要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世界可能并不是你想像的样子。有时,我们就像井底之蛙,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有时,我们就像盲人摸象,认为只要是自己感觉到的就是真实的。眼睛和感觉常使人们的思维陷入偏见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固守一隅,应该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用更开阔的视野看生活本身和万物变化。
人人都在逆境中,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一现状,生命都在接受逆境的考验与洗礼。生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逆境中堕落、麻木,沦为时间的奴隶,并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得过且过、苟延残喘;另一种是在逆境中奋力抗争,忍受着岁月和心灵的煎熬,怀着美好的理想逆流而上,并在点点滴滴的收获中感受生命的激情与美丽。
无论处于哪种状态,没有人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抵达。生命开始时,每个人都怀有美好梦想,所以我们都期待将来的幸福。然而,由于突破本身是一种痛苦,其过程也十分艰难,所以很多人因看不到希望而放弃,因迷惘而甘愿堕落。对于这些人来说,生命的美丽就此陨落。除非一个结论可以让他们振聋发聩、豁然开朗,否则很可能被其认为是谬论,荒唐之言。
生命的整个过程几乎都在逆境中,逆流而上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飞溅而起的浪花在装点人生的美丽,顺流而下时,整个人生将变得平淡无奇,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命运本身就是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然而,我们必需清楚:一切突破和获得,都是在逆境中进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都是在逆境中体现的。没有困惑,思考就无法获得动力;没有迷惘,目标就不可能逐渐清晰;没有苦难,幸福便索然无味;没有挫折,奋斗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