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涌动的脚步,都在奔向故乡,奔向日夜累积的乡愁。 旅外的行人,乡愁就是家的方向,是余光中诗中的那一枚邮票,那张久久等候的船票。现在则是微信里的一声问候,是电话里的关切询问,是风驰电掣中的畅想与渴望。
因为这脚步,乡愁的味道越来越浓,尤其春节,千家万户共同酿制的关于家乡关于亲人关于思念的浓浓味道。 漂泊的心,终于安顿下来,浸润在乡愁,蠕动在乡愁,甜美在乡愁,所有的脚步都在感受又在酿制,新的乡愁的滋味。 故乡是乡愁的根,是酿制乡愁的那缸水,那里的山水乡情一?一木每一张笑脸,都是乡愁的承载,是乡愁的原点。只要离开家乡,离开了记忆里熟悉的一切,乡愁就开始发酵,常常把在外的游子醉成春花秋月,醉成一个个诗性的月夜。 我一直在凝望,乡愁的风从历史中徐徐吹来,是一个民族用千百年时光和思念酿制的。在历史的浩渺中,割不断,吹不散,移不走,溶不解的情怀。只要你回首,它就像春风拂柳,在历史的天空熠熠闪光。 古诗十九首沉吟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李白深情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杜甫感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贺知章举笔“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维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湾高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无处不是浓浓的乡思乡情,游子虽四处漂泊四海为家,但萦绕心头不散的,仍是灵魂深处的乡愁。 这种乡愁,每逢佳节,便迅速鼓胀,变得健壮,变得雍容,恣意得通体发光。 从腊月开始,归乡的步履就不曾停歇,归乡的情结一天天浓烈起来——一头是巴望,一头是盼望。一年的远离,一年的相思,此刻汇成触手可感的相聚和团圆。春节无疑是乡愁堆积的老酒,在岁月浸泡后,透过严寒,香味一波一波弥散开来。 这时的乡愁是什么?是腊八粥,蒸馒头,磨豆腐,贴春联。然后是守岁,大年初一吃元宵,挨家挨户拜大年,正月初二玩龙灯唱麒麟,初五祭财神,十三高灯,十八落灯,小年放鞭炮,是响彻整个正月的祝福声。 所有旅外归乡的人仿佛还不过瘾,依旧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满心的酣畅淋漓。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乡愁的曲线又一天天抬升。 整个正月,我听的最多的是关于乡愁的故事。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一起,有时站在马路边,有时坐在院子中,无论认不认识,无论远村近邻,只要聚到一起,就谈起各自的际遇,在异乡种种为乡愁折磨的烦恼不称心和遭遇,那些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既神奇又充满未知。末了,几乎是相同的结尾,外面千好万好,总也比不上自己的家乡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家再远,无论富贵贫,梦里依稀还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所有故事只是把乡思乡情衬托得更加温馨,更让人留连。 “不过,现在的故乡和过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位不时在城乡摆渡的同龄人说:“世界在变,家乡也在变。过去外出,思念因距离日益绵长,而思念再深,只可寄托文字,遥望月亮,故乡终究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呢,高铁已让天南海北变成一日的距离了,再远的距离都已不是问题,乡愁的味道一日便能解渴。” 另一位也感慨:“幸福的车票来得真快,城镇化已逐渐抹平原来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距,城市农村如今已分不出界限。过去背负行囊外出求发展,现在家乡的机遇并不比外面少,一样可以做出名堂。有时想想,真的没必要远行去当游子了。” 从灿烂开心的笑容里,我忽然意识到,曾经深入骨髓印在从小到老每个中国人记忆里的乡愁元素,乡愁场景,在变化的世界中已不知不觉在发生改变。 乡愁已失去原来内容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且不说便捷的交通,每家门前停放的轿车,似乎在说随时归来,触手可及。而现代通讯手段可以让乡愁实时再现。更重要是故乡的变化已让这里的人们与这块土地变得难分难舍,美丽乡村已把乡愁的概念重新定义。现在的归来和相聚,不过是多了一条信息的通道,归乡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传递,甚至相互成长,再也不像前人那样,总是让乡愁在寂寞的旅途上醉倒四季。 但我的乡愁依然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我沿着儿时的记忆走在越来越陌生的土地,新架的桥梁,长河岸边的散步长廊,樱花大道,乡村博物馆,水岸码头,四季花田,厂房前飘动春联的车队…… 我依然思念故乡,依然涌动乡愁,在每一个节日踏上归乡的旅途。但已不仅仅是怀想,更多的是喜悦,是欣赏,是触摸家乡洋溢着的无处不在的幸福模样。 在这个节日,乡愁将被再一次点亮。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