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可算是较出色的14集精品短剧,质感、审美上乘,服化道场景有大明烟火气,庭院等取景古风盎然,主线剧情有悬念有吸引力,从男主帅家默到露面不多的县令师爷,众多人物塑造鲜活,各有特色……
但是临近大结局几集的某些剧情,不服务于剧情合理性、人物关系合理性本身,而是服务于某个特定角色,这样的幺蛾子还是要吐槽的。 第九集,帅家默丰宝玉被诬陷,黄知府及众县令正在审案,这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人物是程仁清,一个讼师,一介平民,却能对一个知县居高临下地说【少安毋躁】。 程并不是被告请来的讼师,也不是主审官的刑名师爷,虽说是范渊秘密授意的,但以什么身份在黄知府为首的三座会审中被允许担纲主嘴的,不清楚。而且他一个平民还能气势如虹地直接指挥身为官府小吏的书手记【丰宝玉藐视公堂】?到底是谁在藐视公堂? 要知道,之前即使是邓县令、毛县令等旁听知府审案,也要向知府请求,获得允准的。 而黄知府在听嫌犯丰宝玉述说经过,只有程讼师可以不遵礼仪,在公堂之上把后背给知府知县们。 在老吏作证时,程讼师在知府与证人间闲庭信步,把黄知府视线都挡了,牛气冲天。 第10集,黄知府夸帅家默算学方面解释得好,容易懂多了,程公然说重点在帅家默的动机何在。 这回黄知府终于斥责程:“你一个小小的讼师,谁允许你在这儿说话的?下去!”但奇怪的是,知府的话完全不管用,程小讼师可以完全不听,还坚挺地屹立公堂中央C位,继续摇唇鼓舌。 在黄知府兴高采烈地要拍板下决定的时候,话说到一半,程大讼师又跳出来打断朝廷命官的话——“等一下”。 程讼师以不明身份主嘴堂审,且不听官命下去,反而变本加厉地打断领导讲话和案审。黄知府居然只是说了一句“你又要干什么”,就继续任他口若悬河下去,大概是脑子被现代场外因素控制了吧。 继续担纲公堂主嘴的程,自然是继续胡搅蛮缠,乱扣大帽。 直到程在舞台中央表演完诡辩,占足播放时间,黄知府才终于说要把他叉出去,呵呵。 第13集的幺蛾子更是绝了。 李巡抚居然在公堂上表示,他要让程来缕清案情,离谱。只能说受现代场外因素控制,为了强行让程长久占据舞台中央,必须如此吧。 但这是个完全没有可信度、不顾剧情合理性、人物合理性的幺蛾子设置: 1、虽然程献上了丝绢全书,但这书并不是他收藏的,也不是凭他的口舌拿到的,作者也是帅家默的父亲。官场老手李巡抚不可能信任初次见面的平民程,让他在堂上主嘴,让一众官吏听他扯。 2、李世达是刘巡按找来的,不是程这种身份的人可以劝动说服的,刘必定向他详细说明了情况,至少包括帅家默提告的情况,也应该有程替范渊等作讼师的部分表演。 3、程是被黄知府明令禁止再当讼师的。即使刘巡按没告诉李巡抚程的情况,起码在开堂前,会向方县令询问。何以又公然出现在公堂,还作为主嘴甚至初见面的李巡抚的嘴替,让官员们听他摇唇鼓舌? 4、之前程曾在公堂当着官员民众的面,诬蔑帅家默、丰宝玉过,巡抚用变脸如翻书的人在这么重大的案子里站堂中央放权让他说?不要前程了?即便认为李巡抚原先对此一无所知,那方县令、马文才、毛县令都见识过他的翻云覆雨,方县令为何不事先向李巡抚介绍情况,马文才、毛县令为何当堂不先发制人、旧事重提,揭他的变脸如翻书? 5、程有讼棍恶名,收多少银钱就还多少公道。这样的人哪个官员敢公然让他主嘴? 何况丝绢案并不是个人的民事纠纷,是官府审案,如何可能让一个有恶名的讼棍来缕什么案情,成为公堂上的主角? 13集离谱地让程前大讼师在公堂上缕案情还不够,还有神奇剧情: 毛县令表示没必要翻旧账,李巡抚刚要说话被程•太上巡抚打断,抢过去—— 草民程很牛地打断巡抚话后,很牛地抱着胳膊,直接质问毛县令:“这道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李巡抚说话被程打断,待程说完后,像个下级官吏似地附和。 宋通判询问李巡抚,《丝绢全书》得自何处。巡抚正要回答“这书”,又被程打断,抢过话头。 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程何敢、何能如此肆无忌惮?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