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李白,是好高骛远,到处攀附达官显贵,一受挫折,就醉生梦死,沉迷醉乡,哪怕终于当了官,也喝酒游乐,不务正业。 反而高适,是勤能补拙,常年累月种地读书,到了边塞不当幕僚,甘愿做骑兵小队长,深入敌后长达一年,战场冲锋陷阵,又是写「美人帐前犹歌舞」,讽刺张守珪等边帅,
他在驿站见到被安禄山兵将追杀的李白,又救了延误军机要被斩首的郭子仪,而且是为了救郭子仪,才和哥舒翰订下“十年之约”,不得不在十年后做其幕僚。 而且,高适还高风亮节,哪怕李白成了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也没有借他关系给自己谋官,而是看不惯长安一众诗人的奢靡生活,就告辞归乡。 然而,真实历史中,高适到边塞三年,多次向信安王、张守珪等名将求官,就是一心要当幕僚去的,然后得他们的举荐,走上仕途,根本没有当过什么骑兵小队长,更没有深入敌后一年。 一直到高适46岁时,得到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科举中第,得了个九品封丘尉,三年后就嫌官小不做了。到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旗下,做了幕僚之首掌书记,这才是得偿所愿。 所谓“李白被安禄山兵将追杀,驿馆遇高适”,纯属子虚乌有。 劝阻哥舒翰斩杀郭子仪,明明是李白求情,和二十多年后,郭子仪自请用自己的节度使官职、平乱大功,换回李白性命,这是历史上难得的一段文武佳话。 《新唐书》:“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李白)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有些人不赞同正史《新唐书》里的这段记述,认为李白没时间没资格去救郭子仪,但片中让高适去策马飞鞭,日夜兼程,高喊“刀下留人”,肯定是子虚乌有。 李白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同样是为了平危定乱,一展才华,可以批评他战略眼光欠佳,可以批评他不懂军务还无自知之明。 但较真说,高适和重用他的主君、唐肃宗李亨,一个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的太子,一个出卖都城和百姓,向胡人借兵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无耻卖国之徒,究竟正义性和合法性又何在? 说白了,李白和高适,永王李璘与唐肃宗李亨,谁是定乱功臣,谁是反贼叛逆,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高适作为此战主帅,对沦为阶下囚的故友李白,是明哲保身,冷淡漠视,根本不曾发一言,对竭力营救李白的李妻宗氏,同样拒不相见,同时还把多年来与李白的诗文唱和 ,付之一炬。 全凭了郭子仪这个李亨真正倚重的擎天柱石,舍命相救,才让李白逃得一命。 而片中的高适,又是对李妻宗氏关照有加,又是通过侍童去训斥和羞辱李白,又是到结局时,通过“程公公”揭露:原来是高适暗中连络了郭子仪,才一同将李白救下? 该片从预告片起就大打“李白牌”,借这个千古大诗人来吸引观众, 实际创作中呢,甚至把李白塑造成了一个嘴上说好朋友却一次次忘记约定的【金鱼脑】,一个年轻时靠父亲中年后靠岳家养活的【街溜子】,一个自我中心主义永远自我感觉良好的【酒蒙子】【神经质】, 甚至还让中年李白露出一身肥肉酒肚子,和勤于练武一身腹肌的中年高适去做对比, 甚至还把岑参、贺知章、王昌龄、王维等一众诗人,都写成了整天在长安酒肆,不务正业、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徒,和片中“怀才不遇勤学苦练种地读书”的高适去做对比。 甚至还把李白《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说成为高适所写…… 李白又不是没有专门写高适的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片方嫌这诗不出名,非要用《侠客行》? 片中把高适说成李白“最好的朋友”,但真实历史中,李白最好的朋友,远远轮不到高适。 《将进酒》中的那位“丹丘生”,即隐士元丹丘,在《李太白全集》中,专门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两人“同衾卧羲皇”“异姓为天伦”“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前后相交22年之久,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友。李白后期诗文创作,也受了他很大的影响。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