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是基于西班牙历史事件,1981年政变,出发而拍摄的,所以也应该多少基于这个框架看待。很多低分是把它当作一部单纯的宗教恐怖片了。(本文包含大量剧透)
关于这个框架,片头暗示得非常明显。 故事的时间是1981年。男女主从教堂出来,女主送医院后,男主在医院看到电视里政变的新闻。政变时,西班牙首相叫阿道夫。男主也叫阿道夫。男演员扮相与西班牙首相非常相像。 女主在生育后因婴儿是否洗礼而争论,此时男主阿道夫说,我们有民主的制度,并提议投票。 火灾后,女主再次入院后,看到电视机里说,“局势已经缓和”,在讲政变的余波结束。 当然,这个电影并不是在复刻西班牙政变的全过程,同时也不是什么反攻倒算。我认为电影只是在思考不同意识形态的冲撞下,人们信仰(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作用。 回到电影剧情来: 这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结构: 男主是一个飞行员,他每天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同时这也导致他的价值观是相对开放、混杂的。他继承来的老房子里,有代表西班牙历史习惯的猎枪和鹿头,同时也有“中国”的面具——这个中国更多是一个象征意义,即非常遥远广阔的外部世界。 而女主是一个教会收养的孤儿,她原本相信上帝,但在她流产之后,她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这实际上没什么。但如果放在基督教价值观去考虑,这种背弃上帝的行为,其实就是跟路西法——也就是小孩们提到的泯灭天使一样了。 而如果我们把男主视为外部世界代表的话,那么女主就代表西班牙的人民。女主提到的“一场大火烧死父母”,毫无疑问,指的是西班牙内战。 女主在男主家里,感到不太舒服,她想离开,但实际上没有地方可以去。传统观念让她想要一个孩子,而她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夫妻决定领养小孩,于是他们领养了一对白化双胞胎。 但这对双胞胎是在修道院长大的,他们代表的是纯粹的天主教价值观。他们一来到这个家,就开始改造这个世界,挂上十字架。他们用布袋子套住头制造濒死体验,以求接近上帝——这也是很多宗教仪式的原理。最初的洗礼也是类似的情况,浸入水中直至窒息。所以双胞胎给小孩的洗礼也是原教旨的味道。 女主在接触了这种纯粹的价值观后感到不适。因为现实中的宗教并不会那么纯粹。 但也就是因为这对小孩过于纯粹,所以他们杀了狗,希望复现圣经中的内容。但现实就是现实。狗没有复活。这就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碰撞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人有几种选择: 1、利用这一事件修改自己的价值体系 2、用自己的价值体系解释这一事件 3、无视这一事件 这对夫妻选择了无视。他们没有利用这一事件修改小孩子纯粹的价值观。 因为男主代表的是民主,只会完全接受或完全清算,就像他接受那些中国的面具一样。 而女主代表的是弃信者,她实际上没有任何能够抵御小孩的纯粹信仰的思想武器。 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意识形态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女主全部选择了退让。即便对方只是懵懂无知的小孩,她除了逃跑以外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另一个方面讲,这两个孩子又代表着女主在修道院长大的经历。 所以女主在忍无可忍之后,也只能把圣经和十字架锁进箱子里去。 而男主不同。男主的选择是提议用皮带抽(法律制裁,被女主拒绝);点燃圣经并把小孩送回修道院(侮辱对方的信仰,并驱逐出境)。 看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强烈碰撞,反而让女主退缩了。因为她在怀上孩子之后,又重新燃起了一点对上帝的信仰。于是她反而开始试图逃出男主的家庭,她说要去工作。这无疑是男主不能接受的。这是分裂。如果你把它放在家庭框架下,自然会觉得男主太过于霸道;但如果放在国家框架下呢?某一个省突然提出要跟外国自主贸易——比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 而在最后的火灾中,女主把“男主烧毁圣经”跟“男主被雷击中”;以及“濒死体验并许愿”跟“找回孩子”建立了因果联系。她用天主教意识形态解释了自己看到的现象之后,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将代表纯粹意识形态的两个小孩紧紧拥在怀里。 这部电影,导演除了明确让我们看到小孩杀狗之外,并没有对其它事件做明确的解释,也没有让我们看到全部的事实。 所有事件都有解释。而解释这些片面事实的权利,全在我们自身。 we are what we believe。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