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60公斤重的团队旗帜,她们连滚带爬地穿过千里泥潭,或是破窗而入抢夺对手基地……这是韩国综艺《海妖的呼唤:火之岛生存战》中的场景。它召集了来自不同的行业的24位女性,按照职业划分了6个组别,在偏远的岛上进行为期七天的竞技赛,最后存活下来的队伍将获得胜利。
这档综艺节目刚播出不久,就因“全女综艺”的标签而备受关注,并凭借新颖的内容获得了高达9.6的豆瓣评分,让观众纷纷感慨“这才是全女综艺该有的样子”。近年来,以聚焦女性而出圈的真人秀并不少见,不少综艺以“姐妹情谊”“女子力量”为宣传噱头,引得不少观众慕名而来,却又屡屡败兴而归。这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女性综艺为何如此令人期待却又让人失望? 冲破污名化的海妖“市面上‘她综艺’能提供的女性形象,已经承接不住女性观众的需求了。”《冷眼编辑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海妖的呼唤》的走红与其提供了新的女性视角相关。它聚焦的是那些鲜少出现于荧幕中的女性:她们是在生死瞬间里抢救生命的消防员、挥洒汗水赢得荣耀的运动员、大荧幕里直面危险的特技演员、周旋于计谋与守护间的警卫、保卫疆土的军人、穿梭于犯罪与审问现场的警卫。 她们都是迷人且危险的女性,与海妖(Siren)这一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颇为相似。海妖塞壬是美艳的海上仙女,却常被描绘为邪恶的精灵,成为诸多文艺创作者借以表达“女人即恶魔”观念的人物原型。在这些作品中,海妖是用歌声引诱附近水手的恶女,使他们倾听失神,进而让航船触礁沉没。 同样是以海妖作为创作的起点,《海妖的呼唤》却反其道而行之,讲述女性之间有厮杀也极具情谊的争斗,不仅将海妖抽离出男性中心叙事,更是对其恶女的形象重新书写,颇有重新夺回释义权的意图。 在这档节目中,女性可以坦率地展现野心、自傲与谋略,说出“肌肉、好胜心和韧性,这三者我都有”;她们即使已经结盟也可以反水,因为“这不是什么卑鄙的手段,而是战术”;她们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脱下衣物,展露自己的力量与肌肉。不可否认的是,《海妖的呼唤》一定程度上松动了传统女性叙事,让观众看到女性更多的可能性,并忍不住感慨道“如果我是看着这样的女性们长大的话”。 反观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女性综艺节目,它们塑造的女性形象看似形式各异、形象丰满,却无不囿于一方土地,略显单薄。以《漂亮的战斗》这档户外真人秀为例,它宣称是彰显新时代女性“她力量”的全女综艺,但是却货不对板,不仅邀请了五位男嘉宾,更是对炒CP乐此不疲;而《乘风2023》则将其“三十而悦”等口号褪下,明目张胆地以“外貌”作为宣传点,将类似于#朱珠美貌#的话题屡次送上热搜,即使朱珠可能并不乐意。 这些“她综艺”高举“女性力量”“女性情谊”的口号,却不过是把它作为噱头,吸引观众的注意与消费。在长期关注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的安蒂·柴斯勒(Andi Zeisler)看来,这正是“利用女性的自我嫌恶来供养众多产业”。她认为,不断挪用“加油,姊妹”之类的口号的产品,恰好利用的是姐妹情谊与情感支持等主题,将我们置于一种虚有其表的女性主义中,这反而抢走了社会对各种不平等沉疴已久的关注。 《海妖的呼唤》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向女性综艺的叙事注入新鲜血液,呈现出了更为复杂且充盈的女性形象,却不盲目为自己贴上“她综艺”的标签,反而拒绝消费“女性主义”。虽然不少观众是以“全女综艺”为由了解到《海妖的呼唤》的,但事实上它并未以此为宣传的焦点。节目中从未标语式地呼唤“女孩可以做自己的英雄”,制片人李恩静甚至还表示,“我不想大家夸赞我‘擅长做女综’,关注也不必过分强调参赛者的女性身份。” 性别本质主义的陷阱尝试抵抗性别本质主义是《海妖的呼唤》最令人期待,却又让人不免失望的部分。它在许多微小细节中暗含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却又不免掉进陷阱之中。性别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男女之间有与生俱来的二元差异,譬如男性天性好斗、理性胜过感性,而女性则相对被动、感性大于理性,因此力量自然化地属于男性,警察、军人也多是男性的专属职业。 《海妖的呼唤》拒不承认上述观点。在节目的前采环节,警察组成员金惠利笃定地说道,“我不是小姐,我是刑警”,因为她发现“人们看到男警察会喊‘刑警先生’,看到女警察却只会喊‘小姐’”。此外,节目组也反对粗暴地在“警察、消防员”等称呼前加上“女”的前缀,而采取以“police”代替“policewoman”,“fire fighter”代替“fire woman”的做法,以否认女性只作为男性的对立面而存在。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