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是隐士,他是汉奸,他是叛徒。他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是一个智慧的人,他是一个高雅的人,他是一个悠闲的人。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冷峻的人,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读书人,他是一个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他是上世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是“五四”时期深刻的思想家和战士。他被时人誉为是“京兆布衣”,他自称是“在家和尚”。他身上 有一种出世的庄子风度,他骨子里流露出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清高。他就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最富争议、同时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物——周作人。
说起周作人,这至今仍 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有关他的各种争论,学术界是此起彼伏、从未停息。面对他, 至今 仍有许多困惑和问题。周作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一生所走过的独特崎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回顾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对于我们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是颇有启示。
2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正式宣战,华北局势日益紧张。“走”与“不走”成了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人生选择。 7 月 29 日北平沦陷。 8 月 9 日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南迁。同日,胡适、叶公超、梁实秋等一大批文化名流纷纷南下。但周作人始终未动。此时的周作人对当时中国的两大政治势力都持不信任态度,他既不愿南下随国民党,也不肯北上跟共产党走。这让关心周作人的朋友不免为他感到忧心忡忡。不久就发生了周作人出席日本人召开的“更生中国文化座谈会”的“事件”。消息一出,全国舆论哗然。 1938 年 5 月 14 日,《抗战文艺》 1 卷 4 号上发表了 由中国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组织的 18 位作家联名写的《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信的内容如下:
作人先生:去秋平津沦陷,文人相继南来,得知先生尚在故都。我们每听暴敌摧残文化,仇害读书青年,便虑及先生安全。更有些朋友,函电探问;接先生复书,知道决心在平死守。我们了解先生未能出走的困难,并希望先生作个文坛的苏武,境逆而节贞。可是,由最近敌国报章所载,惊悉先生竟参加敌寇在平召集的“更生中国文化座谈会”:照片分明,言论具有,当非虚构。先生此举,实系背叛民族,屈膝事仇之恨事,凡我文艺界同仁无一不为先生惜,亦无一不以此为耻。先生在中国文艺界曾有相当建树,身为国立大学教授,复备受国家社会之优遇尊崇,而甘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贻文化界以叛国媚敌之羞,我们虽欲格外爱护,其如大义之所在,终不能因爱护而即昧却天良。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