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实际上就是从三个视角对拥有三个频率的三个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 第一位:玛丽·居里·福琼 历史上的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物理学家,科学家,化学家。 玛丽为高频人群代表:智商高、几乎可以达到心想事成,但感知力差、无情感起伏。这其实也是沿用了历史上居里夫人一个高智商的物理学家的人设。 第二位:艾萨克·牛顿·米吉利 历史上的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物理学家、数学家。 艾萨克(片中简称扎克)为低频人群代表:智商低,成绩差,生活中总是比正常人的节奏慢一步,但他们感知力超强,可以感受到中频人和高频人感受不到的风气云落,鸟语花香。不知道沿用牛顿这个人物是否与牛顿本人少年成绩一般,但好奇心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有关,本片中也是多次提及“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位:西奥多·阿多纳·施特劳斯 历史上的施特劳斯: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西奥多中频人群代表,智商中等,成绩中等,家族为音乐世家。父亲是音乐家,在音乐中找到了片刻自由。西奥从小便承担家庭使命,但他却在家族规划的使命中,不断的以朋友“扎克”为实验对象,父亲养了金鱼当宠物,当西奥对着扎克说“say thank you”的那一刻也把西奥当了宠物。 本片的高潮实际上从最后半个小时才开始,围绕着“书”对人的控制,以及“音乐”对人的解救。“书”从多方分析来看应指的是《圣经》,西方历史上多位君主都曾想以《圣经》控制人心,延续权利。而“音乐”(艺术)是人灵魂的解药,使一切权利指令顿时失效。至于为什么选了莫扎特,片后西奥的爸爸已经解释了。 莫扎特的魔笛,父亲解释“魔笛”古意上为平静下来。他仍解释道:历来的音乐都是作曲家为了摆脱控制,才不断的创作。这里其实挺搞笑的,一系列高深的操作,最后其实就是想说“艺术改变人生”导演是妥妥的文艺青年。 OXV:扎克和玛丽的爱情以西奥的实验开始,其实我很难解释扎克从小是为什么喜欢玛丽的,看起来就是一场人为操作而已,他演的太深情了,我已经自动设定,他对玛丽一见钟情了。而玛丽对他的爱情是从特殊词语的副作用开始,但其实一切都从他俩肉体接触后真正被改变了,当两个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心动频率,自然的平衡打破了原先的规律。当片尾他俩终于明白自我的所有选择其实完全不是自己选的时,他们的爱情才真正开始发生。 再来说西奥这一场控制实验,西奥从“书”中获取了奥秘,从最后一场与父亲的对谈中,俨然已是一副造物主的姿态,他不相信父亲关于音乐可以解救人的精神的理论,不相信自由意志,个体选择,他的目的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公式,否定知识和真理的权威,演奏自己的宇宙交响曲。但最后一幕,玛丽和扎克知道自己被操控后,仍深爱彼此,给他的实验划上了句号。 人无疑是有自由的思想和创造力的,人有选择便会有自由。而爱与艺术是也确实是解救灵魂免遭控制的良药。 以上。 有不正确的地方,第二次看片再更改。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