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从13岁起,谷爱凌就已经明确认识到:“滑雪是我现在喜欢做的一项运动,但它并不是我的职业,我长大以后还要干好多不同的事业。我的整个生活不是围绕着滑雪而运行的,但滑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才如不到19岁的谷爱凌,可以在滑雪、时尚事业、物理和文学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自由选择和探索,中国传承千年的“有教无类”的厚重教育理想在她身上仿佛立刻显得轻盈了起来。“邻居家的孩子人人爱,自己家的孩子像棵草”,相信大多数的中国家长看到谷爱凌的成功后会在心中产生无限歆羡和一丝酸楚,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也只会边握紧双锤边在心中暗暗叫道:看呐,别人家的父母! 谷爱凌的成功背后必然有其家庭因素、个人努力与天赋、机遇与选择等等诸多因素的加持,从各个维度来说,她的成功也都是不可复制和简单搬运的。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和她相同水平的天才、毅力、心智和家庭环境。2022冬奥闭幕之后的大多数运动员也必须慎之又慎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乃至彻底告别雪场。而甚至整个冬奥赛事也将迅速退出人们的视野,变成视频收藏夹中的一条记录和多年之后人们偶然提起的一段模糊记忆。那么,谷爱凌的成功究竟有何意义呢? 第一,就谷爱凌和其家人而言,2022年的金牌已然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历程中一块坚实的垫脚石。有了这次成功,他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今后的挑战,挫折也不气馁、痛苦也犹能坚持。这就是成功的意义:成功永远只会让人更加豪迈地看待这人世间的边边角角,面对社会真相和一地鸡毛,会更有底气、富于希望去改变它,而不是在唾骂中放弃。 第二,对于中国队乃至整个中国来说,多了谷爱凌的金牌,中国守住了金牌榜的前三甲,世界也再一次意识到:中国不仅能够在亦情环境下再次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还可以尽揽人才、取得佳绩,人民的笑声中仿佛有了更多满满的自信。制度与道路的大国自信与风采,无疑是这一赛事背后最为精彩也最为隐晦的时代注脚。 第三,正如范伟的名言所说:21世纪,最缺的还是人才。从谷爱凌国籍身份的改变、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到华裔导演赵亭获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高端人才流失与大国竞争问题已日趋白热化。音乐家终究还是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终究应该如何实现人大工作报告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难题恐怕是将来在海外再多建几所孔子学院、在中学课本中再多放几篇文言文所无力回答和解决的。从梁启超、钱玄同、王力到南怀瑾,在21世纪大师奇缺的时代背景下,谁来“继往世之绝学”呢? 现在,谷爱凌已经拿了世界冠军,她所钟爱的时尚事业、物理学和文学,这三个领域的世界标准和国际标尺无一不在美国所代表的西方。对于一个更擅长说英语的中国冠军,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中国元素来吸引她在四年斯坦福大学后继续扎根这片红色国度呢? 谷爱凌的成功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又仿佛没有那么大,她也很有可能成为我们手机屏幕中轻轻上滑而一闪而过的流星。待到明天,朝阳升起,不停转换的红绿灯将会代替霓虹继续成为这庞大城市的招牌,西装革履的人群依然会像蚁群一样流过人行横道,继而分散至每一家工厂、公司和机关单位。在时钟复刻的996模式中,一剂爱凌牌鸡血的热度与兴奋,终究也会变得一扫而空、无影无踪。冬奥四年一届,人生百年过隙,每一届奥运都将见证一大批冠军的荣耀,而每一届奥运结束之后又会是更为广大人群的落寞与集体沉寂。是的,直到这篇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刻,我还没有提起那位“盲山”母亲,我还没有提起更多隐于网络之后的作家、诗人、导演、记者对这件事的一致忽视和集体沉默,我还没有提起那欢歌背后的隐忧、时代主题下的创痛。是的,也许成为下一个谷爱凌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平庸此生、荒芜一世也无可无不可,但在生活中做一个真实、善良、明辨是非、懂得为他人仗义执言、洞察人性之后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这一切难道不都比那短暂的成功要更重要、也有更有意义得多吗? 正如谷爱凌戴上金牌接受喝彩祝福、继而离开赛场之后,会有工作人员为她清理赛场上冻结成块的污泥残雪一样,那些扫雪清理工和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并为着生活愁苦而又挣扎奋斗的普通人一道,同样值得我们去关心、关注。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