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没有所谓的固定标准,散文尤其如此。散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只要有风骨,也就是有真情实感,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好文章。 古典散文的风格有很多种,比如朴素平实,《左传》、《孟子》,虽然不施朱傅粉,但浑厚典雅;比如义理睿智,宋代散文,虽然不典故繁复,但个性十足;比如简洁淡雅,聊斋(可当作叙事散文阅读)、桐城,虽然不通文调武,但韵味深长。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汉散文。西汉散文绝对是千古第一,无人能俦,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情感上,现在留存下来的西汉散文几乎都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奏折,所谓政论文者也。这些名臣都希望国家能够治理好、皇帝有作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他们作为管理者的责任,故此其内心充满着真挚的情感,没有丝毫虚伪和做作,这就决定了文章风骨上的存粹。比如贾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那种想要改变各种社会问题的殷切心情溢于言表,让千载之下读之都感叹不已。 其次,在语言上,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或字眼都是普通的,不像赋那样专门选用怪异的生僻字,也不像骈文那样雕刻华丽的词藻。但因为他们的气骨威猛,故此使用的文字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就显得很刚猛盛大。如贾山《至言》: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这段文字(整篇文章)是批判秦的,让皇帝从中吸取教训,但是完全没有那种苦口婆心的苦涩,读来感到气势汹涌,好像一拳火辣辣的猛击,让你好好看看,对比对比,清醒清醒! 再者,在写作上多用铺排,这个特点是从战国的纵横家那里继承的。苏秦张仪之徒为了能够说服那些国君,把自己“沽出”,他们在论说的时候一定极尽口舌之能事。最典型的便是苏秦,他在游说“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君”的时候,把各国的地理、物产等等一一列举出来,平铺直叙,一纵千里。这一点,西汉名家们很好地继承了过来,而且表现得更好。比如晁错《复言徙塞下书》: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洋洋洒洒地铺排出来,让人一口气读完,好像浮一大白!如果让桐城派来写,估计“相其风土”就完事了! 以上写作的特点,决定了西汉散文在气势上雄迈豪壮、气势恢弘,时而像滚滚洪流,澎湃激荡;时而如茫茫草原,广阔千里;时而似巍巍高山,雄伟屹立。历朝历代,没有人不喜欢、没有人不仰望西汉散文,韩愈: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读。李梦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金圣叹:西汉文不可超越。 其中最具代表的、成就最高的,自然便是千古第一散文《过秦论》了,每当阅读“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都感到好满足好幸福!以前读《史记》,看到贾谊和屈原在同一篇列传里,当时不懂事,心想贾谊是谁,配得上华夏第一诗人屈原吗?现在领悟到贾谊的雄伟和无限价值,真想扇自己两个大耳光,第一散文和第一诗歌的作者,可不就是应该在一起吗!太史公真的目光独到! 我的西汉文选是我自己选取的,从严可均的《全汉文》里,把一两句话的剔除,篇幅比较长的全部选入,每天读几篇,反反复复阅读。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