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过了看童话的年纪,只能认为片中一切怪诞行为背后都有所隐喻。】
上帝造人。科学家是新时代的上帝,他们创造机器人。在新的时代,科技似乎也替代了宗教旧有的功能,可以解释一切。Edward 就是这样一个被科学家创造出来的机器人,或者说,新兴科技的象征。他有灵巧胜过人类的剪刀手,却对人伦道德难以实现清晰的认知。他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协助犯罪,亦难以自控地伤害着人。 这部电影上映于20世纪末,而影片中讲述故事的女主人公已垂垂老矣。她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那时,科技刚进入人类生活。——对应着推销员太太把 Edward 带回了自己的村子。邻居太太们互相议论着,充满好奇。 在逐渐熟悉后,人们对科技的态度是惊叹与欢迎。高科技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让那些繁重工作又快又好地解决。就像 Edward 用自己的剪刀手如同变戏法似的修建草坪、狗毛、发型,让村上的太太们如痴如醉。唯有一个人对 Edward 表现出了强烈的畏惧与敌意,那位虔诚的修女直斥科技的出现为“撒旦”,但这也是科技进入人类生活时,除了好奇外最初得到的态度之一。 推销员太太更是科技的强烈崇拜者,这种崇拜延续到影片最后:她把 Edward 带回家,让他改造家中的一切。无论 Edward 表现得多怪异、捅什么篓子,甚至伤害了自己的小儿子,她都表现出理解与同情,代表着包容科技可能存在的一切弊端的那类人。她带着他上电视,展示他娴熟的工作能力,如同一场新科技面世时的发布会。 至于家中的其他人,丈夫恐怕更多视他为好用的工具,儿子则视他为新奇的玩具。这是科技于不同人的不同意义。女儿一开始对他的出现表露出反感,但也渐渐开始接纳他的存在,甚至陷入痴迷。Kim 发现自己爱上 Edward 的瞬间是耐人寻味的,她在电视屏幕上看到 Edward,他的眼神如同通过电波摄入了她的心魄,科技借由科技,叠加 buff 似的对人类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然而剧情很多开始展示科技的诸多负面影响:当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科技时,就会为犯罪提供便利。科技更是一把双刃剑,就像锋利的剪刀手一不小心就会划伤人们。Kim 的暴躁前任 Jim 是又一个与科技势不两立者,源自于他看到科技对于自己生活日益扩大的威胁。在英语中有个词语叫作 technophobe,意为科技产品排斥者,指的就是对新兴科技怀有恐惧与厌恶的一类人,他们中有的人会想方设法地破坏科技——切断网线,摔掉手机,砸烂电视,亦如 Jim 对 Edward 的赶尽杀绝。——虽然往往付出更多代价的是他们。据查证,这个词语大概出现在20世纪中叶。 在影片结尾,村子上的其他人也渐渐看到了 Edward 存在的弊端,于是他们集体放逐了Edward。随着人们渐渐看到科技的弊端,不再像最初看到科技带来的利益时那样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担忧与远离。然而影片虽然点明了科技隐含的弊端,但并不含批判之意,相反,对于庸众一窝蜂的远离科技表现出的是不赞同的态度。因此,年老后的 Kim 哀伤地讲述着与科技永别后的故事——哪怕她明明知道那个城堡的位置,但是不能再回去,也不能再把 Edward 带回来。人们掌握了创造科技的手段,却不得不审慎地使用。然而另一方面,年复一年飘落的雪花,意味着科技一旦诞生,终究在持续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这个结局或许只是一种预言,是在提醒着观众日益逃避科技可能产生的一种后果。而 Edward Scissorhands 的故事也像在世纪末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科技与人类关系的一种回溯,从好奇、惊叹,到畏惧、远离,有人始终痴迷,有人强烈排斥......影片展示了这种关系一种可能的走向,然而明显是不认同的,恐怕亦能视为一种警醒:科技本无过,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他”相处,而不是一旦显露出负面性就弃之如敝屣。 而且别忘了,Edward 之所以不得不伤人,是因为科学家老爷爷未及为他装上如人一般的双手就已经去世,而那时那双手已经打造完成了。或许你愿期待——在新的时代有更为优秀的科学家,创造出更优质、也更能适配于人类生活的科技产品,让 Edward 与 Kim 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爱情结局呢?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