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简主义 黑泽明曾经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这段话说明了格里菲斯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剪辑技巧的丰富、叙事电影的奠基、蒙太奇电影美学的发掘促进了苏联蒙太奇学派蒙太奇的理论化),而基亚罗斯塔米则是让电影回归叙事的本体,在饱满的内容下对形式进行极简化的处理探讨电影是什么? 《特写》围绕男主假扮马克马尔巴夫展开,用了简单的五个场景进行叙事。(记者采访、面见男主、审判、男主在大巴上行骗、男主在富人家中行骗)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创造电影的表现力? 1、悬念的设置 2、演员的表演 3、镜头的使用 1、悬念的设置 a.迷宫中的人 影片开头记者从警察局出来,在车上和司机闲谈言语之间透露出男主假扮大导演的犯罪行为,这一车中谈话持续了半个小时男主并未入镜,让观众好奇男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男主为什么要假扮大导演行骗?在《现代启示录》中马龙白兰度扮演的库尔兹上校也迟迟未现身,他就像谜底一样让观众在漫长的寻找中欲罢不能,而《特写》未出现的男主在前半个小时在闷热的车中在观众之间撩云拨雨。两部电影所不同的是《现代启示录》库尔兹是威拉德的结局,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消解与悲观;而《特写》是主角的一场迷影的自白如果主角在半个小时以后迟迟未现身观众只可能在这种极简主义的漫长对话下感到无聊,主角在三十分钟左右的出现也正体现了导演对悬念节奏和观众观影心理的把控。 b.悬念的变化 导演以这样一部伪纪录片的采访者以导演基亚罗斯塔米本人准备采访男主引出了电影的主要戏份“审判”,导演的出现打破了观众认为记者才是采访者的伏笔埋下了新的伏笔,导演会以怎样的方式采访男主?男主为何行骗?男主最终能否被判无罪?这样一种伏笔的转变,悬念的变化无疑能够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再简单的场景铺设也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 而随着审判的展开,镜头在受害者、被告人以及法官三者之间转化,受害人与被告人的优势与劣势随着悬念在变化也激起了观众新的好奇心,哪怕影片结束观众也对男主能否成为一名像马克马尔巴夫那样的国际知名导演或者像他《骑自行车的人》中的男主一样的知名演员抱有期待以及担忧。 2、演员的表演 演员的表演带动了悬念的变化,男主法庭上的无辜让观众感到困惑;当镜头切换到大巴车上,男主拿着国际知名导演的书籍眼神里充满了崇敬,而当他向旁边的老奶奶介绍自己时眼神里又充满虚荣,他说他是国际知名导演马克马尔巴夫,老奶奶向“大导演”介绍了自己的两个迷影儿子,“大导演”充满虚荣的说道有时间他可以拜访他们,并将那本《骑自行车的人》的剧本书签名送给了老奶奶。镜头又切换回法庭,受害者愤慨的控诉男主打着堪景偷窃行骗,男主开始陈述…… 故事的悬念又在演员表演之间转化,受害人在男主诉苦时又指明了男主行骗被发现的行径。最后男主面对法官也面对观众真诚的讲出了自己的处境,在那种贫穷的条件下他几乎很难成为导演他只是为了体验做为一名导演工作的过程而当他回到家中无法用面包喂饱他的儿子又充满辛酸,最后…… 演员的表现不仅仅推动了悬念的变化,他们的行为与话语展现在屏幕中,眼神动作的转变让人为那种似乎无法触及的梦想而动容,以及通过他们的话语让人对伊朗社会的贫穷感到无奈引人深思,片尾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的出现又让人受到鼓舞似乎充满梦想我们就有无限实现她的可能! 3、镜头使用 本片最出色也是最简单的镜头使用是推镜头和拉镜头的使用。拉镜头的使用,受害者在陈述他们“受害”的经过,而男主在镜外讲述他艰难的处境,镜头由受害人拉向男主展现了两方的冲突,同时男主先于画外讲述为辅被害人为主才逐渐拉到男主突出了男主做为社会低层阶级的弱势地位!通过这样两方的拉镜头造成了镜头的张力,也更突显了男主的不利以及最后梦想力量实现与偶像见面的难能可贵。 而推镜头的使用则是在男主陈述时让观众逐渐走进他的内心一个贫穷的人却因为梦想而充满富足,观众在深入他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深入自己的内心对男主产生了共情。 二、电影是什么? 阿巴斯并不在意用多少形式来表现内容,他在乎的是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如果能用简单的几个场景就能讲好一个故事那就没有必要填充不必要的形式,同时在阿巴斯的电影中似乎也回答了电影是什么的问题。在《樱桃的滋味》中展现了一个绝望的人在荒凉的山下如何渴求死亡的到来,最后导演走出来表示他正在拍一个人如何寻找自杀后埋葬他的人的故事,他的人生又变成虚拟的他的自杀又多了那么几分戏谑。而这部《特写》又展现了梦想对一个活生生的贫穷可怜人在绝望环境下的支撑。通过这两部电影中对环境与人的塑造,阿巴斯似乎回答了电影是什么?电影似乎是在探索身处这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生与死,必要的形式能够装配成为电影中的人他们所处的世界所处的环境,《樱桃的滋味》中的荒凉的山,《特写》中的法庭都是刻画人物探索他们生与死所必要的。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