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拍烂了的青春校园戏码来说,《复仇少女组》以三层叙事文本和令人惊喜的反转的确做到了别出心裁。
并且关于父权制社会和女权主义的话语符号也自然的融入了故事文本之中,人物和故事的丰满度无不展现了以个体为中心的Z时代特征。 对于其核心议题--话语霸凌或是衍生到校园霸凌,相较于《十三个原因》仍以受害者姿态对施暴者的控诉逻辑,《复仇少女组》完成了一次从施暴者到受害者的角色转化,以内生感知的方式进行了反话语霸凌的价值教育。 故事的第一层,一个是被男友背刺公开***视频的校园人气女王Drea;一个是被crush公开羞辱沦为众人笑柄的大鼻子女孩Eleanor。 众星捧月的社交地位随着Drea向有钱白人男友的一击重拳而消失殆尽,无不讽刺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利益和个人主义的追捧导致的人性市侩和冷漠。 而Eleanor更是被昔日的crush造谣成了一个性捕食者,让她困于同龄人的鄙夷所带来的痛苦和自我价值的丧失。 两人意外在暑假的网球中心结识,恰巧Eleanor即将转入Drea所在的学校,于是一场为彼此复仇的计划拉开了序幕。 Eleanor邋遢女同形象的转变以及Drea个体智慧的展现是这一部分的可看之处,除此以外乏善可陈。 但有趣也十分现实的一点是,毁掉一个女孩实在太过容易,用Drea的话来说就是:“八卦、恋情、荡妇羞辱......你随便挑一个。” 而两人曝光了Drea白人有钱男友在有恋情的情况下,仍与多位女孩勾搭的证据,却依旧无法在父权制对男根崇拜的根深蒂固下完成对他的复仇。 “***视频可以毁掉一个女孩,却可以成就一个男孩。” 故事的第二层是整个叙事文本的核心以及精彩之处。 在Drea对Eleanor复仇初衷的怀疑下她逐渐发现了蛛丝马迹,原来她与Eleanor的相识、相知竟是Eleanor精心策划下的结果。 在对事实真相的追寻中,她突然被告知原来曾经伤害过Eleanor的人正是她自己,而可笑的是,这件事在她的童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Eleanor向Drea的复仇。 此时,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对Drea所投射的情感也从同情转变成了罪有应得和罪不至此两种矛盾的认知之中。 故事迎来了惊人的反转,下位者的抱团取暖到互相伤害的二元对立,两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完成了对调。 Eleanor曾向Drea询问,如果白人有钱男友发现了她别有目的的接近该怎么办。Drea回答到:“他对自我膨胀的关注导致其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而同样的语境也适用于Drea自己,她对于复仇的强烈渴望使其自动舍弃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珍贵友谊,也坚定了Eleanor曾动摇过的复仇决心。 同样身处泥淖的Eleanor才明白自己幼年的无知和刻薄对她人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而付诸于复仇实际的Drea也并没有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她曾梦寐以求的欣慰。 于是在环境压力的作用下,故事文本来到了第三层,两人都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吸取了教训并逐渐明白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任由愤怒驱使向外部寻求复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弥足珍贵的友情。 Drea卸下了对原生家庭的完美伪装和精心打造的个人形象,在狭小的房间里放肆倾诉自己的情感;Drea也借由第三人身份获得了真心接纳她的朋友。 而在复仇的旅途上,他们各自也真正找到了值得信赖的伴侣。 于是,故事主旨完成从复仇到追寻友情、爱情的范式转化。 反霸凌的价值规训正应该从这样的失范主体上进行呈现和拓展,正如性骚扰问题一样,如果不同共情于受害者所面临的迫害情形、道德抉择和严重后果,那自会是一纸空文。 在社会道德失范施虐的今天,《复仇少女组》是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们正需要的一次反霸凌教育和爱的教育。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