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世博会展厅 ——安东尼奥尼《放大》 安东尼奥尼导演的影片《放大》其实从电影开场处的字幕就已经在逐渐走上了关于“真实性”的隐喻:在一片绿草地上,黑色的字符中有着隐约可见的人们在走来走去。这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展示镜头,甚至可以说是故意引起人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这些字符里的画面。恰好,对于在屏幕前的观众来说,“放大”这些字符,是使得这些画面可以清晰呈现的最佳方式。但是,你会发现,即使是在放大之后,这些图片依然还是那么的模糊,模糊到完全无法解读动作和轮廓背后的真实性——这也是导演安东尼奥尼想在《放大》这部影片中表现的思想主题之一,放大过后的真相,是否是真实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托马斯就是一位通过镜头放大模特特点的摄影师,他是观察者,同时也是放大者。在为一位即将前往巴黎的模特时,为了放大镜头的表现力,托马斯不断地通过现实的动作放大模特的欲望。他诱导着模特去探寻自己身上关于欲望的真相,他刺激着这些所谓的真实,用来完成镜头下的真相,而这些对他而言不过只是一种常用的手段。所以当托马斯浏览自己拍摄的照片时,他选择通过放大来找寻真相,最后,再靠一些联想和画面靠来揣度不清晰的真相。因此,这些他们所认定的真相,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放大》中没有任何作者赋予的绝对真实,或者说是真相。人们都通过口述,或者一段镜头来找寻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比如古董店的女老板,仅仅是通过托马斯的“尼泊尔充满了古董”就改变自己的目的地为摩洛哥。而在这之前,尼泊尔和摩洛哥在女老板的世界中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并不了解真实的尼泊尔和摩洛哥。就像公园里的谋杀案并没有结局一样,所谓的真相和最后托马斯见到的那局网球一样,当他加入了嬉皮士们的球局中,那颗落地的网球就是真实存在的。而每个存在的意义又不尽相同,众人哄抢的吉他柄在路人看来可能只是随处可见的垃圾。 或许,《放大》中的真相就是事物的存在与主观认知之间的联系。只要你认为这里是巴黎,那么这里就是巴黎。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