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突然成为了首评哈哈哈,在金鸡影展看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还在感慨大银幕和小荧屏真的不一样,杜比视听真的绝,这一部就觉得,有些电影注定自己深夜抱台电脑带个耳机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仿佛觉得观众入场前一定都看过简介,于是就突然开始,又戛然而止,中间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人,但大多数人物出场的时候没有交待关系,就直接开始对话。比如生日会参加到最后才知道是谁的生日会,比如隐隐猜到是前夫但可能好几分钟后,对话结束要告别了才证实。(所以一直听到邻座的人在和同伴讨论这是谁、他们什么关系、这句话是为什么……蛮影响观影体验的。)但是好在这些人物的关系介绍的延迟并不影响观影。 回到电影本身,这更像是一篇散文,首评没什么参考,也不敢乱揣测什么。总觉得里面的配乐和研究的理论是有其用意的,可惜我学识尚浅,只能听出配乐很棒,很想听歌识曲,但因为没有歌曲的字幕好像语言也不是英语,所以完全听不出歌词,不知道更深的意思。而至于其中一些关于德国分裂的议题、独特的地域文化问题我也知之甚少,就不说了。 还有性别议题,其实我觉得电影是想讨论女博士的困境、包括女教授一直强调药出人头地、女儿身旁的其他萨克斯手都是男生之类的。但是这不是我想记录的部分,也略过。 “天气”指的不单纯是具象的天气,虽然里面有大量的天气台词,但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是女主并不真正关心的话题。就像女主和母亲吵架那段说的,“我根本不关心天气”,影片有着大量的对话,可是这些对话当中能有多少是女主真的想对话的,甚至增加了几分内心的孤独? 关于女主和偷情的学生的部分其实我并没有很深的共鸣,仿佛读散文的时候匆匆略过的段落。我也很疑惑,作为“所有人”之一,“天气”指的是这位学生口中的什么呢?难道是因为结局注定不好,即使有很多交集,可是到最后还是那句“老了甚至没有一只猫”吗?这个部分因为不是非常看懂,所以就简单写写。 我很喜欢女主和家人的“天气”话题。女主和母亲一起逛超市,她问母亲70岁前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母亲只顾着看明天生日会的采购清单,在追问了好几次之后才随口说出想退休前再找个工作,或许是三分敷衍,三分真实心愿,然而在女主真的开始替她思考谋划要不要去城里找工作之后,母亲很快就放弃转而继续采购了。我很喜欢生日会结束后那个晚上女主和母亲的argue,为什么和你对话的时候,你总是在讨论柴米油盐?为什么这里的人对打小孩习以为常?为什么大家总会带着对“女博士”的偏见。可能因为gap的这一年,在家的时间多了,我也时常有这种和亲人相处的“困境”,好像我关心的话题很难和他们说,反过来我也总会觉得难以忍耐,为什么大家总是对gap意见这么大,为什么一定没有工作就不好,为什么不读书不如赶紧结婚,诸如此类的。所有人都在讨论我不关心的“天气”,这里的“天气”不一定是真实的天气,总之就是一些柴米油盐陈词滥调,像人们讨论天气一样,反复、枯燥。 而对于女主的“曾经的恋人”(是这个关系吧!至少是暧昧过的对象吧),在酒吧那段拍得也好好,喝着传统的酒,玩着传统的飞镖,聊起往日的故事,男生问女主,在大学的生活如何,女主分享说自己写下的文字可以得到不少人的共鸣,我以为下一句男生会问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他完全不关心,自顾自地说着如今已婚生活的压抑,又是一段生活的柴米油盐,又是一段天气话题,他也并不真正在意女主的大学,女主如今研究的所思所想。这个疑问仿佛只是随便抛出,问问现状,再引到感慨往昔的话题。好在这一段的结尾是在微醺的氛围下听着浪漫的音乐跳着惬意的舞,女主也许也得到了片刻的温暖。说个题外话,一开始我还很担心这个画面会不会被男人的妻子发现,毕竟这段对话大量提到了这个人物,按照剧情片的套路,马上就出事了。但我也马上清醒过来,等等,这不是剧情片,好好欣赏这段氛围吧。 导师总是一副和她很亲近很欣赏她的样子,然而她却一直表现得不太亲近。在学校里,导师欣赏她的研究,鼓励她要和自己的“学术野心”和解,要出人头地。这是老师对她一直喋喋不休的“天气”话题,可是她在意的不是这些“天气”,或者比起这些,她觉得学术不一定要有所大成就。所以她尊重学院里的学术助理,认为她不只是打杂的,顺带下楼扔掉气球的;会认为导师确实刻薄,导师鄙夷没有学术成就的研究助理、“忘记”曾经拒绝成为自己研究助理的学生,哪怕多年后她成为了客座讲师面对面指出她的刻薄,也只是嗤笑,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妄想我的道歉吗?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