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这部电影,之间经历了一次分手,半年多过去了。 发现发生在电影中的事儿,也或多或少发生在我和前任的身上,只不过少一些惊人相似的戏剧性罢了。好感容易发生在具有相同爱好的人身上,剧情展开,让人惊叹世界上真的会有如此步调一致的人嘛?喜欢相同的电影明星、喜欢拿电影票做书签、读过相同的作家、有相同的习惯、对事情有令人惊讶的看法;在某一天没有赶上回家的电车、穿着相同的帆布鞋在大马路上发现对方是一个与自己有着相同困惑的人。这或许是一个文艺青年关于爱情最美好的想象了吧。有那么一个人,使我们能够在对方身上发现很多自己,就像佩索阿的那首诗:
“ 当我和你一起穿过田野来到河畔,我看到的河流更美丽,坐在你身边看云,我看得更清楚 ” 像从光中走来的一个人、一场浸透香气的梦,我看着你画的画,你在后面拿着吹风头小心翼翼地吹着被雨淋湿的头发,呼呼的风声,遮掩了两个剧烈跳动的心灵。 电影中的就是这样的一对情侣,他们从头到脚的默契,仿佛已经认识多年的老友,一见如故,又像是很多年未见的老友,恨不得彻夜长谈。如果不在一起,那简直是把老天爷牵的直径半米粗的钢筋混凝土红线用切割机切断。 所以一般爱情电影是大概两种情况: 第一种男女主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修成正果; 第二种男女主在一起和和美美,最终留下遗憾; 正如电影的名字,《花束般的恋爱》,热恋时的恋爱像绚烂的花海,在宴席的高潮拉开帷幕,开始也是结束的开始,每一段关系都内涵着分别的“死亡”气息,花朵也终将凋零。每一段恋情的开始都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分手,一定能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相信只要有爱的存在,两个人就能够手拉着手对抗世界、对抗时间、对抗虚无。人们需要爱,他们想要对爱敞开胸怀,因为他们没有爱就无法生活,没有爱就太孤单,如果你在世界上找到了真爱,你甚至可以用它来对抗死亡。花朵终将凋零,爱却可以超越世间法则,达到永恒。不过这是一道“窄门”,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能够通过。 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的结局便是第二种,或者介于两者之间,至少不是第一种(没有意外,已经看过一遍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如果你怕孤独,别结婚。乍一眼一看很反差,可或许有一点道理。爱情不仅仅是夜场电影后酒吧的小酌、在皎洁的月光下拉手漫步、在出租屋连续几天不下床;还有家长审视的目光、社会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这般种种都是路上的挑战,有人乐在其中能够相互扶持相互理解,战胜每一个困难都是爱情中的军功章;有的人竭尽全力,却终于败给了现实。其实很现实的一点是,无论多么热烈的两个人,热度终会降下来,冷静下来后发现,对方不仅仅是全部的生活,自己也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太多的琐碎、诱惑、疲惫都不断拉扯着两个人的关系,爱情会像潮水一样,起起伏伏。正如王力宏唱得”情人总分分合合,我们却越爱越深“。这是爱情的神话,分分合合才是常态。光靠爱很难幸存,还需要特别特别多的交流、理解、耐心。 格雷厄姆·格林说 ”他本来认为爱同相互了解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没有谁能够了解另外一个人。爱本是一种想了解别人的愿望,只是因为不断失败,这种愿望很快就死亡了 “不管多么相似的人,都会存在误解,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误解的开端,言语在表达思想和情绪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的扭曲与变形。这或许真的可能很难了解一个人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或者说不愿意去了解另一个人。 当男生拿着一本成功学书籍的时候,女生眼里的光没了,她在想什么,她或许在想是他变了不再是我喜欢的那个人了、他变得庸俗了等等。无论如何,他们没有在交流,彼此都是在猜测、沉浸在第一视角的世界中。以为有些事儿不需要说,你应该懂,不懂的话自己就会感觉伤心失落不被理解。可现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争吵的开始在于 ”不屑于说”。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没长大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自负、不愿意去理解。我曾经也是这也的孩子,现在也是,不能摆脱。或许这是人的劣根吧。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中,总是存在着某种错位,某种经过了拔高的陶醉。当爱情介入后,便对现实说再见了。之后就会在这种虚构的对方形象中不断的收获失望,甚至歇斯底里。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