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误杀瞒天记》有了续集,而我们曾经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再不可思议的故事也会像童话那样,被截留在永恒幸福中。
之所以这么讲,也是因为续拍藏有一个冒险的意思。第一部已经是个相对完整的闭环了,经历过惊心动魄的脱罪后,维杰终于顺利让全家人得享安宁,也让对现实一度失望的目标观众,得到一些应对不公的虚拟希望。 也就是说,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不仅在于精彩的烧脑和密集的反转,更在于情大于法和理的激荡。 但是续集的生发,必然要先打破这一局面,把故事推向失衡,再试图端平,而很显然,重新将维杰一家置放于脆弱的事实局面有两大危险,一是能否圆回来,甚至圆得好,二是共情度是否依然高企。 顺着这个思路去看《误杀瞒天记2》,感觉是并非拍得不好,但就是棋差一着,于是走到了可拍可不拍的地步。 要说可拍,在于它衔接前作的切入口,也就是故事本身的失衡,有不少互动的乐趣。 其实第一部不是没有漏洞,观众在这几年间,已经反复提过许多站不住脚的地方,譬如酒店住房登记不做笔迹鉴定,目击证人选择面过窄等等,甚至也有一些违法的「建议」,即对维杰他们进行监听,这样真相就水落石出。 只是当「合理」保护女儿,也即保护平民的情绪在高速运转的揭秘中淹没细节铺陈,大多数观众倾向于选择跟电影里的佐证邻里站在一起,维护维杰他们,哪怕总有恍然醒悟的时候。 那么,续集最为「恳切」的地方,就是针对许多现实漏洞,进行了一个反省式的补充说明。这一次,警方重启案件,也找到了能够证明维杰在案发当天跟供词相左的证人,甚至不嫌啰嗦地,布设了一位当晚看到他拿着铲子走出警局的角色,给他增加脱罪的难度。 主创甚至不惜让警方公然违法,也要在维杰家里全方位安装监听,甚至派出两位警员进行卧底。 至于当时遭受死者萨姆侵犯的大女儿安久,也听从了观众质疑,开始噩梦缠身,乃至于在高压状态下,会有猝死可能,这比维杰妻子娜蒂尼长期担当惊弓之鸟要严重得多。 《误杀瞒天记2》「顺应民心」,以这样一种堪称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场,在博得更高准度的现实支撑之后,大胆让前作的平稳成为历史。 更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让维杰出版小说,而内容正好是他们一家在第一部电影里的经历,即如何在误杀过后瞒天过海。这相当于让罪人自己,「愚蠢」地把自己给全然袒露出来,授人把柄。 此间「精明」的地方则是,已经成为影院老板的维杰,在控制小说发行量的同时,借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机缘,通过编剧及其人脉,推敲人物会在未来遇到怎样的危机,以及应当如何避免锒铛入狱。而这,还只是他用以防身的其中一个办法。 曾让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迷影」模式,由此有了延展。因为文化程度被警方小觑的维杰从一个资深影迷,进阶成了电影创作者与投资者,这一能动性,将《误杀瞒天记》里借助电影桥段的被动应战,转化成续集透过电影模式的主动布防。 这样的升级处理,无疑是对前作的呼应以及升级,对于影迷而言,也有了更多遐想与感佩的空间。 奈何《误杀瞒天记2》的华彩,基本上止步于此。而过瘾程度的下滑,又在与第一部的对比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突出的一点,在于高能占据的比例。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里,《误杀瞒天记》仅仅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长进行铺垫,就迅速开始差不多两小时的飞升阶段,强力维系掺杂着惊奇与痛快的观影乐趣。 续集则在比例上调转过来,虽说大部分电影都把精华浓缩到最后一部分的高扬,但珠玉在前,难免激发观众的贪婪。 再说,因为已是七年之后的重启,电影花了不少工夫,如同一位临考提点的讲师,絮絮叨叨地一再重提此前剧情,并不断划出重点,侵占了不少篇幅。 与此同时,绕着大圈子安排的目击证人大卫,模式化的故事线除了重申一家之主为了家人可以做出过火行为,几乎没有太多浓墨重彩勾画的必要。特别是,他在之后的故事线里,已经提供不了任何叙述增益,只能跟其他人物一样,沦为难免笨拙的赘笔。 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即案件牵涉的人物群像进一步坍缩,不像第一部那样,全程关涉各色熟人与陌客,因为复杂,又因为相对缜密,可以带来步步惊心的持续震撼。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