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由柱塞佩托纳托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及泰勒文斯饰演主角。该片讲述了一个音乐天才的一生。这部影片主题丰富,看完感觉是经历了一场难忘的艺术享受。《海上钢琴师》的叙事是不同时空的双线叙事,对准了20世纪的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两条线分别交代了轮船战前的繁荣与战后的凋零,表达了1900在战前弹钢琴的热闹时光与孤独破败时光,双线插叙互补,讲述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最后的康恩在巷子里拿着小号远去的一幕透露着悲凉,有一股音乐墓场的味道。
整个片子中最震撼我的镜头是一开始主角的“滑行弹奏”。配乐和画面的调度加上主角的钢琴弹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一个浪漫的雨夜。尤其是结合着剧情而滑动的画面,就像海浪一般地在飘荡,非常诗意美妙。除此之外还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主角将要下船时对着陆地久望的镜头,这个镜头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不在构图的美,不在对陆地的精美描写,而是“看不到的地方”——主角的内心。这里能升华成本片的主题的,后面再说。 前面提到,本片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结束的40年代初。正是欧洲疾速由盛转衰的年代。主角是一个没落的富家子弟但是没有见过家人,这个从他当初地躺的婴儿篮就能看出。它被家人留放在船里钢琴的上,希望能有好心人收留。然而最后却被一名水手收留了并抚养长大。这名水手名叫“丹尼”,一直抚养主角到六岁时候因为意外死去。他教会了主角识字,保证他的伙食,为人很爱笑,是一位慈祥的还带有一点幽默风趣的“父亲”。在这六年时光中,主角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充实的童年,而这也成了主角后续一系列行为的原始动机,他把丹尼父亲投射到了这艘船上,他不愿离开这个养育了他,带着他长大,让他认识到字与大海的广阔的精神故乡。丹尼父亲的死是主角的第一个内心变化。 到了中段斗琴的一段有点“武侠片”的味道,借助周围环境的变化以此表现出两个人物琴艺的高超,虽然我不太懂得钢琴音乐的鉴赏。斗琴之后的中后段主角录制唱片遇到那位“寻找父亲的小女儿”,这里是主角内心的第二次变化。他情窦初开,对女孩一见钟情,甚至不惜撕毁与唱片公司的合约,拿着唯一一张录制好的唱片向女生表白。这里1900第一次体验到了恋爱的感觉,也是第一次感到了内心的冲动,以往只有钢琴与丹尼父亲才会给他带来快乐的感受,但此时多了其他能给他快乐的存在。这里主角向女孩展示美好的东西——唯一的唱片。因为在他眼里,女孩每天眺望海洋的身影是那么洁白无瑕,与他理念中的“纯粹”是一样的。但事与愿违,他与女主又是注定无缘的,因为女主终究会走下船去,而他一生都不会下船。 过了许久,主角忽然想要下船。他收拾好行李,告别了陪伴许久的伙伴,往陆地而去。但走在桥上时,他却停住了脚步。这里是主角内心的第三次变化,也是对主角内心最后一次的塑造。他看到陆地上城市林立,街道繁多,人群密集,由此他感到陆地的生活非常复杂,人们经常要做许多决定,在面临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各种繁杂的选择下选出一个的“选择”,而这种选择还是没有“尽头”的。这里就是前面说的“看不到的地方”。 申克·阿伦斯曾在《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里面说道:“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是的,如果一个想法提出来,那么对于世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但个人则不一定。要看是否忠于他的内心。正如影片中的1900,他决定不下船,即使对于世人来说他的琴艺再怎么高超,不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那可能是失败的或没有意义的,但既然是他自己的决定,那肯定对于他自己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1900是一名天赋异禀的钢琴师,艺术家。他天性单纯,纯粹,有时候又像个小孩子,面对一些某些情形的时候,他不会想那么多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比如爵士乐鼻祖与他提出斗琴时。正是这种“纯粹”给他带来了旁人没有的“安静”,让他能全心全意投入到钢琴之中,但是这也注定了他是无法与陆地的“复杂”相容的,所以他选择了一生都待在船上。也就是说,纯粹一点,即使能为此死去也乐于其中,这是本片是主题。这里也有人说是因为主角的懦弱,接受不了新时代而不敢下船。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只要自洽了就没有谁对谁错,都是一个观点。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