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之子 1.mibou的人设 Mibou如同其名字一般,一直都是一个小孩的形象,或者说,他自童年起便不再改变,中学时他的童年好友hiyou加入了时兴的暴走族,更名为狂犬。在我的认知中,名字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小孩长大后总是会拒绝过于亲昵的称呼,譬如父母为自己取的‘乖乖’‘宝贝’等称呼,这些称呼会让他们感到羞耻,或许是因为这样柔软的称呼无法代表强大。Hiyou大抵也是为了挥别过去的自己,选择了狂犬这样的称呼,在宫仔冲自己打招呼时,也要再三装作不认识。但mibou不一样,小学的时候,他坦然接受mibou的爱称,见到hiyou时,他依然兴奋地指着自己喊,“我是mibou啊。”到了工作,他依然是那个mibou,仿佛他永远不会长大,事实上,mibou的心理非常的接近于小孩。
他纯真,坚持自己喜爱的东西,这一点坚持延续到了长大之后,这部电影的时间线并不变化在主角身上,我判断时间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居所的变换,服装的变换,工作的切换等等,但是mibou会给我一种,他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短短时间内的感觉。最起码momoko和他再次相遇和momoko带着小孩来见他时,那段时间就像只作用于他之外的人一样,他一直都保持着曾经的样子。但他要在成年人的社会做一个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这一点是很难的,我看见mibou像是一个和其他齿轮格格不入的零件,在日本这个庞大的机械一样的国家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他是错位的纽扣,不能咬合的齿轮,异类,这也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Mibou还有一点很有趣,他喜欢鱼,给鱼加上敬语,称之为鱼大人,但是他吃鱼,甚至在socho他们看来有些残忍地直接宰了钓上来的鱼,兴奋地指给他们看,这是鱼的腮,这是肺,这一点很反差,也很有意思。他所喜爱的是鱼这个物种,但是他也接受鱼在人类社会的定义——食物。 除去电影中非常明显呈现出来的纯真之外,mibou是个相当自我主义的人,幼时,他爱吃鱼,提起还要吃三天章鱼的时候,不论是父亲还是哥哥都发出了叹息,只有他浑然不觉。高中时,他借用青鬼的刀子‘宰’鱼,而不是用自己的刀子,他给赤鬼的理由是,“不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东西变臭吧”,但是他却将青鬼的刀子变臭了,在之后宰章鱼用的也是青鬼的刀子。工作后,即使自己正在做工作,也能撇下工作前去看动物表演。如果不是他的母亲亲口述说,他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原来全家人只有自己爱吃鱼。 相当有趣的一点是,电影的演员表,写的是,xx饰hiyou,xx饰momoko,甚至还有,xx饰socho(首领),这些当然不可能就是剧中人物的名字,事实上,这些是mibou对他们的称呼,整部电影实际上在我看来,是暗含了mibou主观视角的一场回忆,而这样的回忆,掩藏了一条暗线。 2电影的暗线 Mibou能够一直维持自己的性格,和他家人的宽容分不开关系,他在后面说道,母亲一周带他去一次水族馆,他扒着玻璃板看自己的鱼大人,他的哥哥纯生躺在休息处呼呼大睡。虽然不喜欢吃鱼,但是为了mibou去接受,不喜欢水族馆,但是也陪mibou去,这就是他的家人所给予他的宽容。但是,给予孩子爱好的宽容,是否是无限度地给予呢?在东亚的国家,答案大概都是否,因为这样不正常。正如他的父母产生的争吵,他的父亲说,哪个小孩会一整天捧着海洋生物图鉴?他的父亲大概是一个传统的日本男人形象,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表现得如此异类,而他的母亲则更加愿意保留他的这份天真。 所以,父母之间的教育理念差距,导致了他的家庭最终分崩离析,在他国中的时候,他回的地方是只有自己和母亲居住的出租屋,后来母亲带他去看更大的海洋时,也只有他们两人居住,或许自‘咕咕大叔’之后,他的父母就因为是否要继续纵容他对鱼类不正常的的喜爱而分开了。他跟妈妈,纯生跟爸爸。 电影中没有提起这段,也没有提起为什么‘咕咕大叔’卖了地,咕咕大叔去警察局的那一次经历,是否就是他离开这个地方的导火索,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暗示,没有隐喻,我想原因正是因为我前面说的,这是以mibou的视角出发的一场回忆,他的世界不关心这些东西,或者他不知道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篇回忆中相当部分都给我带来了快乐,臣服于章鱼的暴走族,欣赏宫仔日报的老师等等,我想是因为,mibou本身在意的就只有这些欢乐的回忆。 3人们的维护 电影中的很多人对mibou诸多维护帮助,母亲保护了他的独特性,海人店大叔在他失业时雇佣了他,momiyama给了他新的工作,hiyou想让更多人看见他。这都是一种呵护,或许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独特性漂亮,但是脆弱,在这个社会中太容易被折断,不仅仅是因为mibou帮助过他们,他们保护的也像是曾经的自己。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