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吉导演在去年第60届纽约电影节上说, “每个导演都会面临一个难题, 那就是下一部电影自己要说什么。 在众多的电影项目中他选择了《核磁共振》,
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源自真实事件, 更是因为这个故事对于当下非常重要, 并且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看影片的前三个场景。(村庄、屠宰厂、车间) 电影的开篇通过主角儿子的视角, 蒙吉为整部影片建立了背景基调。 在一个被森林环绕的闭塞村庄, 恐怖黑暗的气氛潜藏在森林中, 而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 这相当于是影片的一段序曲, 之后片头字幕和片名出现——故事正式开始。 接下来影片分别为我们展现了 两位主角皆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擅长自编自导的作者型导演蒙吉, 这次在真实事件启发的基础之上, 虚构了两个人物:马蒂亚斯 Matthias 和奇拉 Csilla。 Part 1 :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 阴冷的屠宰场、待宰的羔羊、麻木的工人。 生产线一旦被启动,工人就像被上了发条一样, 被迫跟着流水线重复机械性的劳动,无法停歇。 直到工厂管理员,按下流水线的暂停键。 你可以想象这不是马蒂亚斯第一天在这里工作, 对于监工催促的不耐烦, 被骂是吉普赛人的愤怒, 是他长期积压在心里的怒火。 他急着从德国工厂跑出来, 脱了工作服连外套都没有。 想要表现一个人物的窘迫, 只需要在冬天不给他外套。 扔掉帽子马蒂亚斯迫不及待地摆脱了 一个打工人的身份,踏上了回家的路。 导演蒙吉在映后的采访中提到, 这部影片的其中一个主题有关「生存」。 马蒂亚斯在德国屠宰场打工的卑微, 与他回到家里教育儿子, 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教育儿子:没有武器,就离野生动物远一点) 马蒂亚斯懂得如何在野外生存, 无论是打猎还是打架都是一把好手, 可惜当代社会已经不需要这些传统的「生存技能」了。 他想要生存下去, 只能选择在村子里揉面包, 或者跑到德国去宰羊。 这样的成人礼是残酷的, 更是对男性力量的阉割。 马蒂亚斯宁愿去做矿工, 可惜周围的矿已挖空,树已砍光。 无论是在女老板的剥削下打工, 还是被矮小的德国工头歧视, 对于马蒂亚斯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他只能在妻子和儿子面前展示权威。 他告诉儿子爷爷的祖先是700年前 从卢森堡一代迁徙到这里的, 他希望儿子强大起来,学好德语。 我们可以感受到马蒂亚斯 希望儿子融入怎样的群体。 蒙吉非常喜欢卓别林的电影《Modern Times》( 具体见蒙吉在CC衣柜选碟那集) 他对一个人如何在流水线上失去个体性耿耿于怀。 影片后期当爷爷去世后,祖孙三代抱在一起, 就像是人一生的三个阶段, 他们仿佛有着相同的命运。 村子里其他的男性也是一样, 当性别优势不再是生存优势, 每个人都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 随时都可以被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替换, 一种恐惧与不安的气氛漂浮在空气里, 人们只能借助球赛和打架来发泄, 然后把愤怒和不满都投向外来者。 关于马蒂亚斯我们先聊到这里, 接下来是蒙吉虚构的第二个人物, 也就是和马蒂亚斯相对应的, 面包厂的经理人奇拉。 —————————————————— Part 2: 奇拉与她背后的野兽 如果马蒂亚斯是流水线工人的代表, 那么奇拉就是站在玻璃背后的监工。 而在她的上面,还有工厂的女老板。 影片还特意用办公空间去对应这些关系, 我觉得特别有趣,导演设计地非常用心。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