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天,侯麦的人间四季似乎给了我一个赋予季节仪式感的理由,最近阴沉的天气让我实在厌倦,于是决定再看一遍《春天的故事》。
让娜是一名中学哲学老师,知性而理智,娜塔莎是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任性而直率,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却在宴会上一拍即合,短暂交谈后,娜塔莎当即邀请愁于无处可归的让娜去到自己家做客。看似有些荒谬的友情,发生在法国,却又让人觉得情有可原。娜塔莎深爱让娜平和冷静的气质,却厌恶父亲年轻漂亮的女友伊芙,于是试图暗中撮合让娜和自己的父亲,四人的关系在这个春天里陷入了尴尬之中。 两人的搭配堪称巧妙。娜塔莎从出场便诠释了一个任性娇美,天真有趣的精灵一般的形象,她稚气蛮横,对父亲的女友伊芙处处不满,针锋相对;她也简单纯真,嘴上埋怨母亲责难实则渴望母爱。她直率莽撞,从不思虑过多而顺心而行,她为让娜的气质所着迷,于是暗中牵线想让让娜替代伊芙与父亲组成家庭。直至小心思被拆穿,她又担忧在让娜心中留下坏的印象而如孩童般委屈大哭。我想没人能不被这个如此生动迷人的女孩吸引,她才是春天的代名词。 让娜从影片开始就显现出其思想矛盾的性格,宁愿无家可归也羞于拒绝表妹留居她家的请求,多次表达她有如何害怕妨碍到他人。她是一个界限感极强甚至过强的人,常常为自己复杂的思想而困扰,然其理性又不得不令人感叹。尽管作为娜塔莎的朋友,也次次淡然指出娜塔莎针对伊芙行为的错处,两人看似平等的友人身份中又蕴含着让娜近乎一种母性长辈地位的教导关系。甚至在最后与娜塔莎父亲的暧昧关系中,她亦能及时脱身,冷酷到仿佛上一秒沉沦于情愫的不是她一般。她的形象似乎又贴合了中国人的哲学,圣人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这样一个从不放任自己陷入感情落网的人,就这样被娜塔莎打破界限,暗暗被拉进了春天。 电影中完整展现了让娜的界限感从坚固到被打破到再次重建的一个过程。最初,让娜在不同场合中始终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她习惯观察而非参与,疲于面对而擅长逃避,面上一片平静而思想早已汹涌。然而在认识娜塔莎之后,她却被迫卷入他人的关系世界,不得不成为“妨碍”他人的那一方,甚至对娜塔莎的父亲做出“过分有礼”的评价而全然不知自己的作态也是那样。正当观众以为她已经落入娜塔莎的陷阱,一切却在她与娜塔莎父亲的那个吻戛然而止,她不愿成为别人的谎言,决然转身离开,一如影片开头那个冷静自持的她。但我猜她变回了她,却又不完全是她,毕竟有个春天一样的女孩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 所谓春天的故事,大概就是那个如玉一样的小姑娘带着这个困于己身的女人走进了春天,于是空气中吹来了一阵暧昧的,淡淡的,迷幻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影片中那个在莱茵河畔的小木棚满足了我对于春天的一切幻想。草色正好,树上的花一团团洒下来,两个被雾浸湿的身姿斜靠在花影中,确实是满园春色。 愿你我都能遇见春天般的女孩。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