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就是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一生从未说过谎的。谎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孩子心智开始成熟的标志。因为孩子们有了对客观世界的选择,有了具体的心理需求。 倘若简单地以是非对孩子的谎言进行定论,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误导,因为私欲或者说个体需求是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当发现孩子谎言时,或许正是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满足个人欲望的契机。如果此时,简单地以是非对孩子的谎言进行定性,可能就会导致孩子为了满足私欲竭力掩盖自己的谎言,使谎言不断地升级,形成习惯性说谎。因为孩子的私欲是不可能消失的,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孩子如何对待私欲。 私欲并非是什么肮脏龌龊的,虽受人类社会的道德心理遴选,却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人类社会的道德是“行为道德规范”,不构成对人思想观念的定性。但是当人们将自己的欲望表现为具体行为时,就要打上道德与否的烙印了。引导学生正确节制私欲、满足私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程序。 “小女孩,乘别的同学父母的车回家。却总是以母亲在胡同里接她为借口,不肯让同学的父母将她送到家门口,可是她是与外祖母一起生活的,生活里早已经没有母亲的存在。这本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再正常不过的心理需求了。对待这种问题,老师应该细致入微体会孩子的心理需求(对母亲的需求),私下里与孩子进行倾心地交流,弄清孩子身世。如果孩子是怀念母亲,那么就要肯定孩子对母亲的怀念是一种美德,表扬孩子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孩子对于母亲的怀念必定是因为母亲曾经对她的呵护),并且告诉孩子,怀念母亲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应该与你周围的熟人一起分享对母亲的情感,而不应该用谎言掩盖自己对于母亲的思念。尤其是对爱你的人撒谎,更是对美好情感的一种伤害。同学的父母经常送你回家,说明他(她)们是爱你的,欺骗他们就是对人家爱你的一片真心的伤害。需要别人的爱,就要学会爱别人,爱只能用爱来换取。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诚实是种美德,却很少有意识引导孩子如何运用诚实。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孩子,对于生活里的事认识还是模糊的,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对于这种年龄段孩子的教育,尚不宜向孩子明确,诚实是有条件的。但可以告诉孩子,欺骗是一种伤害,经常伤害爱自己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爱。 简单地教育孩子撒谎是不对的,诚实是种美德,撒谎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就不受人喜欢。孩子们往往就会在撒谎后,为了满足欲望,竭力掩盖自己的谎言,让谎言不断升级,形成习惯性撒谎,构成品德上的缺失。缺乏对于孩子条件性诚实的引导,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一种教育的缺憾。待孩子年龄渐长,发现诚实往往要受到伤害时,孩子们就会怀疑诚实是种美德的结论,就难以形成公德意识。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工作,任何缺乏细节的简化教育,往往都会构成对于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伤害。简单地把诚实教育的条件性留待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孩子们要走许多弯路,甚至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人生代价。那个对送她的同学父母撒谎的小女孩,也可能已经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羡慕其他小朋友有母亲的呵护……总之,对于孩子的撒谎不能简单对待,要根据具体情况,从细节上入手,给予正确的引导。 2018年7月12日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