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次《纽约的一个雨天》在国内公映,二刷了电影,依然能发现伍迪艾伦的藏的一些细节的和小幽默。 《纽约的一个雨天》看似剧情松散,像一篇散文一样絮絮叨叨,但认真琢磨,会发现所有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都是有推进人物情感的功能的。 如果非要总结电影的中心思想的话,可以概括成一个茫然的男青年通过一次纽约之旅,找回自我,找到真爱。 盖茨比在电影开头时是失去自我的状态,在电影结束时找回了自我,这是这个人物在这电影里的成长弧光。 盖茨比的母亲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从小就强迫盖茨比读名著、学钢琴、社交……势必要把盖茨比打造成一个上流圈层的人物,正是母亲这种控制欲导致盖茨比乖戾的性情,他讨厌纽约上流文化圈的虚伪,反感父母带给他的富裕生活。 盖茨比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肯定父母给他的不是他想要的。为了拥有自由意志、不成为母亲的傀儡,所以他什么事都和父母对着干,母亲要他读一流的名著,他却认为二流的书也不错,一个人跑到了一个偏远的大学读书,结识了一个漂亮但庸俗的女友……他选择了否认命运给予他的一切,结果却掉入了另一个陷阱——彻底失去了自我。 电影里用了很多伏笔来说明盖茨比和艾什莉两人的不契合,盖茨比喜欢雨天,而艾什莉却讨厌下雨;盖茨比很有文化素养,对许多书籍、电影都能做出自己的评论,艾什莉却表现得像个乡下丫头,只关心爱马仕、劳力士和大明星;盖茨比那些浪漫的举动在艾什莉眼里就都是怪异的行为。总之就是两人门不当户不对,根本就是两个圈层的人。 为什么盖茨比没有从一开始就看出艾什莉的庸俗呢?因为他有两大法宝:控制和自欺。 盖茨比的控制欲是遗传自母亲,盖茨比在还没到纽约就已经把艾什莉在纽约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住哪个酒店、参观哪个博物馆都是他说了算,完全不关心艾什莉是否感兴趣。有没有发现,盖茨比正在拿母亲对待自己的那一套对待艾什莉,想通过控制来把艾什莉改造成自己满意的对象。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艾什莉是讨好型人格,在学校里会不断附和盖茨比,因此两人即便没有共同语言,但关系依然能够维持。 而到了纽约这个花花世界,见到了更有权势的人物,艾什莉的本性就显露了。她讨好的个性使她无法拒绝别人,所以她能在精神、情感、肉体上同时满足导演、编剧、演员的需求,被三个人同时爱着,男人们想要的是一个易于操纵的单纯小女孩。 前面我说了电影的所有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点可以通过电影里的阴晴变化来验证,我发现,只要盖茨比开启自欺模式,画面就会变成暖色调,而盖茨比关闭自欺模式时,画面就变成阴郁的冷色调。 比如盖茨比在车里和前女友妹妹茜亲吻这场戏,前两次他都是心不在焉,说自己是有女友的,无法对其他女孩动感情,而到了第三次亲吻,天气突然转阴了,而盖茨比也动真格了,很陶醉地亲了茜。 盖茨比的自欺模式,就像纽约忽晴忽阴的天气一样,忽开忽关。 在另一场盖茨比和茜在出租车里的戏里,盖茨比打电话给艾什莉,被艾什莉搪塞挂了电话后,还假装是手机信号不好,然后不断找补,说艾什莉的好话,这段戏里画面是暖色调,说明这时的盖茨比开启了自欺模式,最后被茜无情打断后,画面又变回了冷色调。 茜也是个聪明人,在听到盖茨比跟艾什莉讲电话时的虚伪自欺后,她表示听到想呕吐。 盖茨比一直在自欺,从他跟前女友艾米交往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浪漫对于艾米来说却是个灾难,陪他一起淋雨害艾米得了支气管炎,而盖茨比还一直强调不是艾米甩了他,而是自己厌倦了艾米,茜就是那个来揭穿他的妄念的人。 直接促使盖茨比发生质的改变的事件是他与母亲的对话。这段戏采取了正反打的方式,一开始两人都是中景,物理距离显得很远,对话内容也是对抗性的。 直到中间母亲下定决心要跟盖茨比讲自己的身世,这时候镜头随着母亲的讲述,慢慢向母亲拉近,变成了近景。 之后两人的对话还是正反打,只不过都变成了近景,显得距离变近了。 伍迪艾伦通过这种中景到近景的切换,来表示母亲坦诚后母子两人心理距离的拉近。 盖茨比和艾什莉是两个世界的人,盖茨比打心里也是鄙视艾什莉的,这在电影开头,盖茨比已经通过微表情表现出来了,那个时候艾什莉正在为在纽约200刀就能买到名牌而激动,盖茨比欲言又止,最后做了一个抿嘴厌恶的微表情,跟最后面马车上的抿嘴的表情如出一辙。 为什么盖茨比内心明明鄙视艾什莉,但还是一开始选择艾什莉而不是更有内涵的茜?因为艾什莉是个好看的花瓶,前任女友艾米也是个好看的花瓶,而茜只是个颜值普通的女孩。盖茨比一开始就跟他母亲一样虚伪,只想要表面的光鲜靓丽,所以才选了错的人,并通过控制和自欺来维持着两人很恩爱的假象。 |
黑ICP备548664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