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观佳片《惠子,凝视》在优酷举办的“春日影展”日本佳片线上展映播放后,沙丹和开寅惊喜空降映后直播,以下截取了两位老师对谈的主要内容。 映后嘉宾介绍 为何能入围“奇遇”单元? 【沙丹】《惠子,凝视》可以说是今年文艺电影的一个小爆款。它去年在柏林电影节的“奇遇”单元首次亮相,今年年初又在平遥电影展进行了放映,在平遥是一票难求。柏林电影节的”奇遇“单元一般来说都是放一些比较奇怪比较奇怪的电影,但《惠子》相对来说是一部比较“正常”的电影。想问一下九苍老师,你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入围“奇遇”单元? 【开寅】柏林电影节其实和欧洲其他电影节相比之下,更关注青年导演,更愿意给青年导演一些机会,像是青年论坛和“奇遇”单元其实都是为新生代导演开的一个窗口。三宅唱在日本也算是新生代力量之一,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在10年代开始活跃的导演,比如滨口龙介、松居大悟、真利子哲也、今泉力哉,都属于日本2010年代开始冉冉升起的新星。三宅唱在日本国内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片导演,但对欧洲观众来说他是一个崭新的面孔。所以柏林就希望向欧洲观众介绍一些他们不太熟悉,但是在电影节看来水平比较高的日本导演和电影。这可能是《惠子》入选的契机。 从电影本身来看,这部电影也有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现在大部分电影都是用数字拍摄,但《惠子》是用16mm胶片拍的,所以即便是在网络上,在小屏幕上看,电影的色彩和质感和数字拍摄的影片是不一样的,它是比较柔和,色调和光影是非常协调的。这就是这部影片在视觉上一个很大的特点。 影片题材也是,它是关于一位有听力障碍,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缺陷的女拳击手。这个题材其实也比较符合西方电影节偏左派的视野。 所以这两点可能就是它能入围柏林挺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它的视觉美学比较特殊,另一个它的题材也是符合西方电影节的口味和视野的需求。 胶片拍摄的特殊性 【沙丹】说到影片的拍摄介质,刚刚开寅老师也提到它是用了16mm的胶片进行拍摄,那影片为什么会选用胶片呢?只是为了复古吗?其实不只是这样的。因为这个电影谈的是关于这个拳击的话题,大家看过很多这个题材的相关的电影,比如《百元之恋》和《百万美元宝贝》,都是关于女拳手的故事。因为这种电影里演员会需要穿一些很厚重的防护装备,所以如果是用非常轻便的设备进行拍摄,会不太“人道主义”。导演认为如果是用这个数字格式的话,那可以无限制的不断的去拍,那这个女孩儿就会要不断的打,着对于演员来说实在是太累。而一旦使用了胶片,都会涉及到所谓的到底要用多少长度的胶片去进行拍摄这个话题,这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去控制拍片的这个长度。数字拍摄需要一个星期的戏用胶片的话,就必须在两天之内拍出来,这实际上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保护。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切入点。 【开寅】数字摄影和胶片摄影的团队工作模式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数字拍摄就是像沙丹老师刚才说的,成本非常低,只要有相对比较充裕的时间,就可以一直让演员一直演一直拍。但是用胶片的话成本非常高,并且拍完一卷以后换胶卷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它会把剧组的制作过程拉长,大家就会更珍惜(每一次拍摄)。我记得看过别的制片人或者导演的访谈,说使用数字拍摄的时候整个剧组的氛围是一种向演员施加压力的氛围,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是比较懈怠的,因为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跟着演员走。所以演员反而遭受了一个比较大的“剥削”,她/他会对着镜头一直演,其他人的失误也由演员承担。但拍胶片的时候,某一个人员的一个失误,比如灯光的一个失误,摄影助理的一个失误,或者是现场场地的一个失误,都会给整个拍摄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家精力都很集中。因此有些导演觉得数字拍摄实际上是对演员变相的剥削。 但《惠子》这个片子有一个特点,它的核心其实不是讲故事,它实际上是一个围绕演员的表演和人物的心理构筑起来的电影,非常依赖于演员表演的耐受度。如果你以数字方式一直剥削演员的话,她会保持不了状态。如果一直拍下去,演员就会非常疲惫,演员的状态就会下滑的比较厉害。 所以我觉得使用胶片本身,是对拍摄团队的一种激励。它通过限制一种需求去激励拍摄的人员,要紧张起来,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胶片去拍出更好的效果。所以说使用胶片拍摄对于演员实际上是一种释放或者是一种放松。当演员知道所有人都在以一种比较紧密、团结的态度去对待一场拍摄,对她/他而言就会相对比较放松。所以我觉得胶片拍摄比较适合于以人物和人物的心理为中心的拍摄方式。 |
黑ICP备54866414号-1